环境设计邀请幼儿参与。意味着对于在哪里布置环境、选择什么内容、如何构图、确定什么样的审美基调,教师都要尽可能倾听幼儿的想法、满足幼儿的愿望。
不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都有与其年龄特征相匹配的对空间的认知、对环境的规划及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教师要通过有梯度的环境留白、结构留白、材料留白,支持幼儿用自己的设计图来超越教师的设计图。
当教师给予幼儿环境设计的机会与支持时,幼儿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便能引导教师反思,让教师感受到幼儿奇妙的想象力。
环境布置满足幼儿的需要。
意味着教师在邀请幼儿一起布置环境时,要注意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幼儿有着与成人不一样的生理节奏与心理诉求,幼儿园环境布置既要能回应幼儿的基础性需要,譬如能放松如厕的空间氛围、能愉快用餐的环境气氛等;又要满足幼儿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双手双脚、大脑等的高层次需要,譬如眼睛需要一个色彩和谐、以图为主的视觉空间,耳朵需要一个充满乐音和鼓励的声音世界等。
环境的评价追随幼儿的反应。
意味着现有的环境好与不好、美与不美、变与不变、做加法还是做减法,不是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要基于幼儿的参与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来确定。
当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幼儿对现有的环境失去兴趣时,教师便追随幼儿的兴趣生成其他内容。
在追随幼儿反应的环境评价中,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还有幼儿,评价标准也不是只有教师的立场,还有幼儿的视角与声音。
显然,一个基于儿童立场、邀请儿童共同参与、经过精心设计的幼儿园环境,会由内而外地表现出对儿童的尊重、信任和接纳。
在那里,儿童能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双手做,用自己的头脑想,而不是被要求、胁迫、牵引,按成人的逻辑和意志去行动、去思考。
即环境创设中的每一步既有教师的预设,又尊重儿童的声音,且教师更多地以儿童的需要为需要、以儿童的关切为关切、以儿童的兴致为兴致,充分陪伴儿童、支持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