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开发心理潜能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相关研究发现,心理问题的产生并非短时间内形成,多为长期内外压力所致,当压力总和超过个体自我强度时,心理问题就会产生,个体在青少年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在其学前阶段已有所显现。心理问题的早发性与有害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和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近年来相继印发了多个政策与文件为早期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也强调,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早期儿童做起,让每一颗小苗在发芽成长时就得到很好的呵护。
一、病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雪中送炭式
心理健康领域有病理性心理治疗(Pathological Psychotherapy)和积极心理治疗(Positive Therapy)两种心理治疗模式,这两种模式也影响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病理性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个体的痛苦,治疗方法与治疗过程的重点是消除个体心理症状,预防目的是努力不让消极结果发生,如果发生了则努力不让消极结果更差,我们称这种模式为“雪中送炭式”。以此为视角的心理健康维护分为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三个层次。
1.初级预防
初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针对引发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预防并治疗心理问题。初级预防需要从围产期做起,对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全方位维护,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围产期阶段,对孕妇生理上做好保健服务,避免母亲营养不良引发儿童智力缺陷;家人为孕妇提供温暖、关爱的氛围,避免孕妇因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影响胎儿发育;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为妇女怀孕生子提供安全保障,避免孕妇因担忧失业、婚姻风险等产生压力,影响胎儿健康。初级预防实际上就是把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条件消除,让心理疾病失去发芽的机会。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对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采取措施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此时心理问题已经出现,只是症状比较轻、比较隐匿,需要及时甄别,对引发心理问题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各个层面危险因素及时修复,抑制心理问题向严重方向发展。例如,发现某幼儿抑郁情绪与其父母近期的矛盾冲突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师及时约见家长,协助化解夫妻矛盾冲突,帮助家庭环境恢复正常,避免该幼儿情绪问题进一步加重。二级预防实际上是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进行修复与弥补。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指对症治疗,防止心理问题恶化、复发及转移。此时,已经明确心理症状,需根据每一种症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尽可能减少心理问题恶化的可能。例如,发现某幼儿行为表现异常,根据权威机构鉴定后确诊为孤独症,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通过教育干预培养该幼儿生活自理与社会交往能力,在医生指导下辅助使用药物治疗改善该幼儿的情绪行为异常,尽量帮助该幼儿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锦上添花式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倡导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潜力和美德,探讨如何促使个体、群体、组织发挥积极功能或走向繁荣等问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治疗重在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发展个体内在优势心理能力,旨在“提升”。与病理性心理治疗的“预防”不同,“预防”是避免有害后果,而“提升”是努力保持积极结果,并使之变得更好。因此,我们把积极心理学视野的治疗称为“锦上添花式”,包括一级提升和二级提升两个层次。
1.一级提升
一级提升是指采取针对性行动,努力让个体心理状态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或最满意状态。为了提升身体健康,人们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平衡饮食结构、保持生理适合度、规律运动等;为了提升心理健康,人们要休闲娱乐、参加让自己愉悦的活动等。
2.二级提升
二级提升指在一级提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争取达到身心功能和满意度顶峰。在身体健康方面,一级提升使身体健康良好,二级提升则使身体健康状况达到更高水平,超越那些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在心理健康方面,一级提升已经使个体身心比较健康,二级提升则将心理快乐、满意度达到极致。这种状态类似于人本主义代表人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感觉自己一下打开了视野,全身充满了力量,仿佛达到了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体验到强烈的美的震撼,甚至产生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无比欢乐的感觉。”达到二级心理健康的途径很多,如比赛获胜、集体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参加志愿活动以及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等。
三、“雪中送炭式”与“锦上添花式”并行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受早期心理卫生工作的影响,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容易采取“雪中送炭式”,重点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干预,而忽略了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实际上,幼儿阶段处于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心理问题通常处于逐步形成期,且多以内外化问题行为为主,真正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很少。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宜采用“雪中送炭式”和“锦上添花式”两种模式并行的工作思路,既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干预,也要对全体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与提升。
1.政府加强顶层规划与统筹协调
首先,提供制度与政策保障。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和制度支持。各级政府加大研究力度,组织专家团队制订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指导方案,编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建立健全幼儿园心理健康筛查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幼儿心理健康研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等。
其次,加强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化。两种模式并行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软硬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锦上添花式”落地,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熟练并灵活使用常规教育教学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有机整合,培养并提升幼儿的积极心理素养。让“雪中送炭式”落地,则需要有专门的心理治疗设备和专业心理教师,人力物力投入相对较高。各级政府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化以提高利用率,让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例如,各县区在规模较大的幼儿园配置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对县区内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专门干预训练;加强高校、研究院(所)、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联合,采取幼儿园提供研究基地,高校、研究院(所)提供专业支持的合作共赢模式;鼓励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不同的地区结对子,采取相互补充、优势互补的区域协作模式等。
2.幼儿园厘清思路探索实践路径
幼儿园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文件厘清工作思路,探索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做好落地工作。
第一,建立科学干预问题幼儿的工作流程。“雪中送炭式”需要幼儿园定期做心理健康普查,筛选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制订干预计划,完善心理健康档案。工作重点有两个:一是根据幼儿的问题行为表现设计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科学干预方案,通过针对性训练消除其不良情绪与行为问题;二是给家长提供健康教育指导,消除引发幼儿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避免加重或复发。
第二,探索培养与提升全体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锦上添花式”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提出了高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幼儿的优点,通过教育让每一位幼儿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快乐、幸福、感恩、乐观等)、良好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秀的人格特征(如勇敢、自尊、自信、坚韧谦虚等)以及亲社会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要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割裂开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指出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强调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因此,幼儿园需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双向建构的具体策略。
3.社会各界合作打造积极生态环境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发展的积极环境系统,包括积极国家制度、积极学校教育、积极工作环境和积极家庭系统,幼儿直接接触的环境系统有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基于积极发展视角,应该合力为幼儿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来说,社会各界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父母的教育素养,协助家长打造温暖、关爱的家庭环境;幼儿园本着尊重个体身心特征多样性原则,根据每位幼儿(或每组幼儿)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具体发展目标,充分体现对幼儿的关怀与信任;政府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幼儿浸润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