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10日,由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锚定教研服务新方向 赋能保教质量新跃升——山东省学前教育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培训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成功举办。
本次培训聚焦学前教育教研核心任务与实践路径,助力全省学前教育教研员明确发展方向、更新课程理念、提升指导效能,推动全省学前教育教研实现跨越式发展。活动取得热烈反响,与会教研员、园长及教师表示深受启发、收获良多。现将部分学员心得感悟摘登如下。
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王美婳
近期我参加了山东省学前教育教研员培训,收获满满,其中王春燕教授的课程园本化理论与俞春晓团队的实践分享,为莱州市园本课程建设厘清了思路:园本课程不是教师参考用书内容的堆砌,而是基于园所文化、地域特色与师幼互动的动态生成,需以“儿童为本、文化为根”,重塑课程逻辑。
文化名城莱州拥有海洋文化、草编非遗等丰富资源,可从三方面推进课程建设:一是重构课程理念,打破“标准化”模式,将海洋探索、草编技艺等本土元素融入课程,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家乡文化,增强认同感;二是以问题导向推动迭代,通过幼儿观察、教师研讨梳理核心问题,建立“课程审议”机制,借助工作坊、课题联动等教研形式突破设计难点,实现课程内容动态优化;三是文化浸润赋能实施,开发“草辫工坊”“蓝关戏小剧场”等非遗主题课程,构建“高校专家+教研员+园所+家庭”协同的研发共同体,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资源库与电子成长档案,让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自然融合。
此次培训让我收获了课程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更坚定了“以儿童为本、以文化为根”的课程理念。未来,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助力莱州市幼儿园走出一条“立足本土、面向未来”的园本课程建设之路,让每个孩子在家乡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济宁高新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祝士月
杭州之行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回归。三日的沉浸式研修,为我打开了新思路的大门。王春燕教授的报告让我认识到,园本化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看见儿童”,报告中呈现的基于地域资源与儿童经验出发创生的“我是海宁娃”“龙泉山玩”等课程案例,让我明白课程园本化不是对教师参考用书的照搬和零星改动,而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创造的过程。以“让哲学成为一道光”为主题的圆桌沙龙,揭示了学前教育的真谛——“育人”,育人应超越知识传递,守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思考、质疑和共处能力。
未来,我将把这些宝贵经验转化为适合本土的行动,保持对教育的热情与探索,在学前教育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肥城市实验幼儿园 赵翠翠
西子湖畔桂香袅,幼教菁英聚钱塘。以研为楫启新程,共撷幼教育星火。非常有幸参加山东省学前教育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培训活动,专家培训引领明方向、圆桌论坛聚焦有措施、优质园所观摩接地气,科学合理的安排,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一场场的视听盛宴直冲眼球,撞击心灵。
李克建教授分享的《幼儿园内部评估与教师自我评估》给我感触颇深。作为教研员,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园所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也清醒意识到目前我们在评估实践中的迷茫和短板。当前我园在内部评估方面,还未建立完整系统的评估体系,虽然建立了半日跟岗活动和每周“3+1”教学反思卡和户外区域复盘记录表,但存在方向不明晰、方法单一、反思深度不足、改进措施追踪乏力等现象。
下阶段我们将尝试基于幼儿经验学习循环的四个反思路径,初步探索幼儿园内部评估,努力让内部评估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脚手架,园所优质发展的助推器!
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常彩卷
此次培训,让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这句话有了更深感悟。王春燕教授对课程园本化的解读,为我市园本课程建设指明方向。我们将依托《威海海洋文化资源地图》,完善“筛选-审议-转化”机制,将海洋资源转化为教育能量,实现从简单搬运到自主创生的跨越。虞莉莉教研员的分享让我认识到文化自觉对教研的重要性。下一步,威海市将通过“植入、整合、新生”三部曲,构建“三维共生”体系:纵向完善“市-区-园”三级教研网络,精准指导;横向深化“1+4+N”教研联盟,促进城乡园所资源共享;联合高校专家、社区和家庭,打造“海文化”教育共同体,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家乡文化。
德州市天衢新区教体卫生事业发展部 白 娟
此次培训促使我重新定位教研员角色,教研员要成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协作者、教育生态的共建者、前沿技术的引路人。专家引领环节,“幼儿园内部评估体系”的建构逻辑,转变了我将评估等同于考核的固有认知,让我深刻领会到科学评估对保教质量提升的杠杆效应。实地观摩环节中,AI赋能的美育课程重构了“感知-创造-评价”的美育闭环,使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个性化艺术表达;“三童课程”以儿童哲学为内核,印证了“让课程追随儿童”的真实可能。
菏泽鲁西新区教育体育服务中心 赵 慧
“烟花三月赴杭州”,在这阳光明媚的春日里,我有幸参加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组织的学前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培训,恰如一场“教育寻春”之旅。王春燕教授以“龙泉山玩”“中天阁”两大项目课程为例,生动诠释了“课程园本化”的深层意蕴——让儿童在与自然、文化的真实对话中生长经验。作为菏泽的学前教研员,这两个案例既让我看到差距,更激发了我对本区科学领域教研的思考。
“龙泉山玩”项目以山石、草木为课程载体,幼儿通过测量岩石重量(数学认知)、模拟雨水侵蚀实验(科学探究)、观察苔藓生态(生命科学)等活动,构建对自然生态的系统认知。这启示我们:资源开发需突破“参观打卡”的浅层模式。反观菏泽,虽然有牡丹文化,但是教研中常将“春游赏花”等同于自然教育。未来可尝试以“牡丹花开”为项目主题:幼儿记录花苞绽放周期(数学统计)、探究土壤湿度对花期的影响(科学实验)、观察蜜蜂授粉行为(生命科学),让本土资源真正成为儿童深度探究的“活教材”。
行远自迩,万里可期。下一步,省学前教育中心将持续推进素养提升工程,构建常态化培训体系,为教研员持续赋能,推动我省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