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通俗地说,“儿童海报”是“儿童”与“海报”的合体,是儿童借助自己的过程性记录讲述自己探索发现的故事。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源于对教师视角创设的“主题墙”“主题海报”现象的反思,也源于尊重儿童权利、彰显儿童主体性地位的实践追求。在传统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视野中,环境创设是教师的主体性责任,教师把一日生活中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消耗在区域环境、主题环境的设计与制作中,儿童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的旁观者和局外人。在儿童海报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希望给教师做减法、给儿童做加法,支持儿童全过程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儿童海报将幼儿园环境从物理空间扩展到意义空间,从单纯的环境建设拓展到课程建设、一日生活变革,让儿童成为幼儿园的小主人。但是,不同园所在实践的探索中,对儿童海报产生了些许误解,部分教师产生了与儿童海报探索初衷相悖的误区,特撰文澄清如下。
01儿童海报源于儿童的内驱力 不是教师强制的“疯狂表征”
在我们的探索视野中,儿童海报是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动下,儿童用动作、语言、图像、绘画、符号、“思维小地图”等表征方式,记录自己或同伴在一日生活中的问题困惑、探索发现、情绪变化、方法策略等活动过程的一种媒介,是儿童结合教师支持、同伴榜样、个人思考等,对探索发现全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过程性记录。
这一概念的第一句表明,儿童海报是源于儿童自身的好奇心与内驱力,不是教师强迫下的“为了表征而表征”。这至少意味着三方面。
首先,儿童海报内容上的内驱力。儿童海报选择怎样的内容源讲述怎样的故事,不是源于老师的要求,而是基于儿童自身的兴趣、愿望与主动选择。
其次,儿童海报类型上的内驱力。儿童是选择个体海报、小组海报、大组海报、描述性儿童海报或反思性儿童海报,是选择主题连环画儿童海报或“思维小地图”儿童海报,还是选择片断性儿童海报、阶段性儿童海报、总体性儿童海报等哪一种类型,不是出于教师的授意,而是源于儿童的主动选择。
最后,儿童海报形式上的内驱力。儿童是以气泡图、树状图、流程图、鱼骨图、同心圆图,还是以花朵、书包、陶罐、马路、操场、铅笔、糖果等为形式要素,是呈现简单的逻辑关系,还是建立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是出于教师的“教”和成人逻辑,而是源于儿童对生活中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象征性转化。比如,同样表现两个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采用表现成人逻辑关系的图1,还是选择表现儿童美学的图2,儿童有更多的自主权。
此外,这一概念的最后一句表明,儿童海报是儿童结合教师支持、同伴榜样、个人思考等,对探索发现全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过程性记录。这一限定至少意味着三方面。
首先,儿童海报创意过程中的支持性教师角色。教师不是采用强迫的方式,不是采用直接教授的方式,更不是要求绘画能力强的儿童没完没了地画,而是扮演支持性角色,为每一位或一组儿童创意儿童海报提供时间支持、空间支持、材料支持、情感支持、方法支持等。
其次,儿童海报创意过程中的支持性同伴角色。在儿童海报创意过程中将“儿童教儿童”策略最大化,支持儿童识别、模仿、借鉴及超越同伴儿童海报创意过程中的内容视角、关系思维、情感渗透、形式创意及美学表达,更好地创意自己的个体海报、小组海报及集体海报。
最后,儿童海报创意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性角色。儿童海报是儿童对自己游戏、生活、学习、运动等探索活动的主动性反思,是在好奇心驱动下的从探索过程中的具身认知向分享、研讨、记录及表征这样的持续精加工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转化。
02儿童海报是支持儿童深度学习的工具 不是“为了海报而海报”
上述儿童海报界定表明,儿童海报是支持儿童一日生活中深度学习的工具。
首先,儿童海报是工具,不是目的。教师支持儿童以儿童海报的形式表现表达、回顾复盘、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索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儿童具身认知、口语表达、书面创意、同伴协作、关系思维、形式美学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儿童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
其次,儿童海报是助力儿童从常规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工具,重在支持儿童深度学习的过程。单个地看,儿童的游戏探索、分享讨论、表征记录、创意表演或展览等都是常规学习的表现或深度学习的准备。但连续地看,如果教师将儿童的游戏探索发现变成儿童分享研讨的对象,将分享研讨的结果变成表征记录的对象,将表征记录的结果变成创意表演或展览的对象,那么儿童一次学习的结果将变成二次探索的对象,二次探索的结果将变成三次学习的对象,如此不断进阶,儿童的学习就有可能从常规学习向深度学习发展。可见,儿童海报是助力儿童深度学习的一个工具,助力儿童将感受性的具身认知拓展至反思性的创意表征。
最后,儿童海报这一工具面向儿童的一日生活,而不只是很多教师局限理解的主题活动。作为儿童记录的工具,儿童海报不仅用于常规的主题活动全过程,以儿童的视角记录主题活动的足迹,也广泛地运用于儿童的一日生活,比如游戏探索、图书阅读、户外运动、同伴故事、人际交往、进餐睡眠等生活点滴,支持儿童以儿童海报生成自己的游戏故事历、生活故事历、情绪情感历、自然观察历等。
03儿童海报是儿童探索发现的过程性记录 不是教师的“角色加法”
在上述儿童海报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儿童海报有一百种表征方式,既包括可视化的图像、手工、绘画、符号、“思维小地图”等,也包括动作、语言等表征媒介,是儿童在教师支持下对自己或同伴的探索发现进行过程性记录。其创意主体是儿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扮演的是创意内容、关系类型、形式要素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儿童海报不是教师的角色加法或责任加法。相反,儿童海报的探索能将教师从环境创设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忙忙碌碌地动手做、动口说转变成积极地动脑想,支持儿童全过程主动探索、同伴协作、分享研讨、表征记录、创意表演、展览策划等,支持儿童全过程做中学、做中说、做中记、做中思。
显然,支持教师从行为的忙碌转变为思想的忙碌有一个过程,也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原来对怎么教、教什么的关注,转为如何邀请儿童一起进行情境准备、材料准备;从原来的自己拍照,亲身示范、动手布置,转变为支持儿童成为小小拍客小小观察员、小小儿童会议发起人、小小海报创意者、小小展览策划人等;从原来习惯的教师教学逻辑、知识体系导向,转变成为儿童的好奇心逻辑。因此,儿童海报在一日生活中的探索性运用,完全不是增加教师工作量,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无谓的身体疲惫与身体焦虑,支持教师成为探索活动的观察者、海报内容的启发者、关系思维的鹰架者、形式创造的催化者等。教师在儿童海报创意中不断退位、持续留白,努力追求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04儿童海报是儿童视角的发展性评价载体 不是教师为本的环境创设形式
儿童海报的内容涉及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探索发现,如自主游戏、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户外运动中的问题困惑、探索发现、情绪变化、方法策略等。根据儿童海报所记录表征的活动时间,可分出片断性儿童海报、阶段性儿童海报及整体性儿童海报三种类型。每一类儿童海报都是儿童在教师的支持下有意识地回头看,从而复盘整理出自己探索活动中的精彩瞬间、魔法时刻及意义片断,教师支持儿童识别自己或同伴探索发现过程中的精彩、困顿、方法、策略等,从对自己或同伴的探索发现过程中反身学习,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如图3所示。
如果说片断性儿童海报是儿童对刚刚或近期经历的探索活动的过程性复盘的话,那么阶段性儿童海报、整体性儿童海报则是儿童对一段时间或较长时间以来的探索活动进行的反思性复盘。所有的这些过程性复盘都是在教师支持下的儿童的内容选择、关系提炼及形式美化,不是教师的动手操作,更不是教师对儿童海报的工具性呈现,而是实实在在地给教师做减法、给儿童做加法的实践探索。
儿童海报彰显的是儿童的主动性、内驱力,强调每一位儿童既要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负责,也要为小组活动、大组活动贡献智慧。儿童海报既反对制造儿童同伴生活中的不公平,也反对制造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忙、茫、盲”。
总而言之,儿童海报是儿童的海报,是儿童对自己或同伴探索发现活动的过程性记录,是儿童讲述自己或同伴故事的一种媒介,是教师助力儿童从常规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工具,也是教师助力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多维学习能力、优化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的路径。
本文来源:《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