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市县动态
【课程故事】荫荫槲叶香
青岛市市北区高安路幼儿园(第七实验幼儿园)紫台园区

【编者按】:为推动我省学前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各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学前教育典型案例、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经研究,将面向各地市征集成熟材料,用于宣传推广。

四时节气是自然的语言,四季更迭是流动的课堂。“活教育”在哪儿?在绿意盎然的夏木里,在生活和自然的点滴里,在孩子们善于发现的眼睛里……

活动缘起成人的儿童视角

为了引发幼儿主动探究幼儿园里槲树的兴趣,知道槲树的叶子就是通常说的可以包粽子的桲椤叶,教师以“儿童的视角”预设了几个导入情景。

情景一:散步的时候,同伴间说一说幼儿园有什么树?然后带领幼儿走到槲树下观察与讨论。

情景二:拿两个不同形状的粽子请幼儿观察,由此发现粽叶与槲树叶的不同。

upfile 

儿童的视角

散步时,幼儿在鱼塘边发现了很多毛毛穗,就聚在一堆儿讨论了起来……

一诺:“这是什么,从哪来的呀?”琪琪:“像毛毛虫。”麦子:“这不是毛毛虫,是从树上掉下来的。”

老师:“这是从哪棵树上掉下来的?”

鱼塘附近主要有柿子树、杨树,再就是槲树。有的孩子认为是从柿子树上掉下来的;有的认为是从别的树上掉下来的。

芊芊:“我知道,这是杨树掉下来的。妈妈说:柳树掉的叫柳穗,这是杨树掉的杨穗。”

老师:“哪颗是杨树?”

芊芊指了指说:“这是杨树。老师你看树上还有很多呢!”

孩子们一听都凑过去寻找杨树上的“毛毛虫”,果然有很多。

老师立刻追问:“哇,你们懂得真多!杨树旁边那棵是什么树?”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猜想起来。学习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荫荫槲叶香”的课程故事由此生发出来。

教师的思考:我们的“儿童视角”往往是成人视野下的,来自于成人的主观想象和判断。我们想当然地期待幼儿抬头仰望未知的新叶,却忘了幼儿的视野更多是聚焦在树底。其实,只要有探索的场地、自主的学习和成人静待的耐心。“哇时刻”就会在儿童的视角下悄然发生。

upfile 

初探槲树调查方法大讨论  

老师:“怎样才能知道这到底是一颗什么树呢?”

大莫:“上网搜一搜。”欣怡:“去公园找一找这棵树,然后看看牌子上的字。”

昕冉:“看大树百科书里有没有这种树。”杰睿:“买一个这个叶子的标本,然后再看说明书。”

大部分孩子都觉得上网搜索是最便捷的办法。

老师又问:“怎样上网搜索答案呢?”可乐:“给这棵树拍一个照片。”

老师把手机借给几个想拍照的孩子,麦子拿着手机跑到很远想拍远景。

予森立刻说:“你这样是查不出来的,要照它的叶子。”

孩子听取了同伴的建议,用手机单独拍了槲树的叶子和近景的槲树。

教师的思考:成人的世界里,上网搜索答案可能是唯一的途径,而孩子的世界里,寻找答案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上网检索的经验十分丰富,懂得调整拍照的远近距离和聚焦重点,体现出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才能真正让孩子“动”起来,教育“活”起来。

upfile 

 

观察槲树

为了更好地观察槲树的特点,老师带领幼儿来到槲树下进行了实物写生。通过观察,孩子们初步认识了槲叶的形状,看到了树皮的纹理,还发现了树底窜出的新叶,自然中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盎然。

孩子们利用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始了“未知树”的百科调查。调查结果除“槲树”“橡树”“桲椤树”这些正确答案外,还出现了“柿子树、丛生元宝枫、梧桐、无花果”几种树的名称。

教师的思考:“柿子树、丛生元宝枫、梧桐树、无花果树”都藏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继续调查。

upfile 

园内寻“树”

为了确定“未知树”的真正身份,老师带领幼儿进行了“寻树大挑战”。活动中需要幼儿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幼儿园里有几棵这样的“未知树”?二是这到底是不是柿子树(丛生元宝枫、梧桐树、无花果树)?

师幼一起采摘了“未知树”的叶子后,幼儿自主参加“柿子树组”“丛生元宝枫组”“梧桐树组”和“无花果树组”,由认识这几种树的幼儿当组长,带领组员园内寻树,并进行树叶比对。

upfile 

柿子树下

老师:“这是什么树?”

麦子:“柿子树。”

老师:“这是柿子树上的叶子吗?”

小朋友们异口同声:“不是。”

老师:“为什么?”

王予森:“这个叶子是波浪线的,柿子树叶子是普通那种叶子,不是波浪边。”

无花果树旁

大莫在比对叶子的形状:“这个有六个(边缘的弧),这个不是。”

跃苒:“而且这个还有粘液。”

upfile 

寻找生活中的“槲树”

明明:“我在小公园里见过这种树。

月月:我家小区里就有……”

于是“寻树大挑战”难度升级,孩子们开始寻找生活中的“树”。

大石头兴奋地和老师、小朋友们分享:我找到了17棵树!

老师在与石头妈妈的沟通中得知,石头从幼儿园放学开始沿着路边寻树,每找到一棵就开心不已,一直找到天黑依然兴趣不减。石头和每一棵找到的槲树都合影留念。

教师的思考:兴趣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动力。在兴趣的驱动下,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完成“寻树”任务的巨大成就感使幼儿感觉不到远足的辛苦和漫长。这次“寻树挑战”,没准就会成就一个未来的生物学家呢!

upfile 

槲树大百科

有了前期活动积累的经验,孩子们再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终于知道了“未知树”的真正身份就是槲树。“调查百科分享会”上,小科普员们介绍了槲树皮可做药材,树干可做家具,果实可酿酒……还发现了槲树叶就是民间所说的“桲椤叶”,还可以用来包粽子呢!

教师的思考:在这样自然的探索学习中,幼儿知道了槲树叶就是包粽子的桲椤叶。幼儿获得的身心发展远比知识获得更重要,我庆幸自己能追随孩子,及时调整预设的活动。

槲叶粽香

摘叶的讨论:

1.槲树有些高,用什么方法才能摘到叶子呢?

2.摘叶子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摘叶初体验

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制作了各种各样采摘槲叶的工具,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爬上梯子摘树叶,有的用自己手中的钩子勾树枝,有的帮忙扶梯子,有的忙着收集大家的劳动成果……老师和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槲树林间充斥着欢声笑语。 

upfile

又遇难题

经过周末的搁置,孩子们发现摘回来的槲叶已经风干、卷边且易碎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老师和孩子一起调查,发现原来我们采摘后的槲叶缺少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清洗煮沸。

摘叶进行时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孩子们的采摘活动更加熟练,分工合作十分默契。有的负责收集采下的树叶,有的扶梯子,有的够树枝,有的剪叶子,场面热闹非凡。

树下还有专门的“指挥家”“质检者”:“这个破了不要,这片太小了,这片被虫子啃了,这个有蜘蛛网……”

槲叶加工小作坊

将新鲜槲叶运到沙水池边,有的负责筛选槲叶,有的负责清洗,有的负责浸泡,老师则承担了“煮沸”任务。煮沸后的槲叶变黄了,像茶叶的颜色,散发出阵阵清香……准备包粽子啦。

教师的思考

“采摘槲树叶”活动中同伴交流、自主探索摘槲叶的方法,体现科学探究精神;亲子制作采摘槲叶的工具,体验劳动的“智”和“巧”。采摘过程中幼儿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懂得合作的力量。摘选槲叶的过程中尝试比较大小和分类,将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在清洗、煮沸加工槲叶时了解日常烹饪的基本流程,提高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应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催化剂”,引领幼儿“做中学”。

巧手包香粽

粽叶围成小漏斗能包成三角形的角粽,用槲树叶怎样包粽子呢?

孩子们通过讨论、观看视频、问答、自主表征等形式,充分了解了包槲叶粽子的方法和步骤。

瞧,宝贝们的槲树叶粽子包得有模有样!

故事后记

“荫荫槲叶香”的课程故事缘于生活中偶然发现的“未知树”,是由儿童与教师共同创造的精彩。教师秉持“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让他自己做”的原则,抓住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巧妙地用抛出问题、共同调查、实践探索等方式,推动幼儿不断表达已知经验和探索未知世界。愿荫荫槲叶香给予幼儿的这份美好,浸润幼儿的心灵,快乐幼儿的童年。


百家号
欢迎关注
百家号
抖音号
欢迎关注
抖音号
公众号
欢迎关注
公众号
视频号
欢迎关注
视频号
头条
欢迎关注
头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