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口中的大王老师
编者按: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在学前教育舞台上,活跃着一批有理想、有情操、有学识、有爱心的幼儿园教师。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联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重磅推出“别样幼教故事”系列报道,寻访“齐鲁幼师之星”,讲述那些闪光的幼教故事。
王黎明,现任滕州实验幼儿园副园长,荣获首届齐鲁幼师之星一等奖。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男幼师,他是孩子们口中的王爸爸、园长爸爸,更是孩子们心中的“大王老师”。十余年的幼教之路,有过纠结、沮丧和茫然,但给予他更多的是感动、幸福和坚定。
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缘分
王黎明和幼儿园的缘分还要从“三支一扶”支教的日子说起。2011年8月,经过“三支一扶”考试的王黎明被录用到滕州市官桥镇轩辕小学,自此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支教生活,同年9月份,作为服务基层人员的王黎明参加教师招考,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到幼教这个行业。踏上幼教之路,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缘分。
王黎明吐露,小的时候是家附近的“孩子王”,每天放学回到家,特别是家里没人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便是放下书包带着一群比自己小的小朋友一起满村庄的跑,直到上了大学回家后,还是经常带着附近的一群小朋友在村庄附近捉迷藏、摔泥碗、捏泥墙等等。
与生俱来的活泼向上的性格让王黎明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大王老师”。对于王黎明而言,选择这份工作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刚入职时,面对孩子的吃喝拉撒,一日生活中的繁琐工作,王黎明表示也有过不适,感觉到空有搬山的力气和满腔热情,却不知往哪儿用。“俗话说:‘爱上一行才能干好一行’,要想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就必须脚踏实地去学、去练、去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无论是整理被褥、叠衣穿线,还是盛汤分饭、照看孩子,都变的得心应手。”王黎明回忆道。
“幼教行业是我幸福的起点,也将会伴我一生,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找到了我人生的伴侣,我会一直用我的实际行动诠释我对幼教工作的爱,用心呵护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享受着这份独特的幸福和幼教行业带给我们男同胞的‘特别的爱’,让我能够在这个领域里继续发光发热,一直去做孩子们最棒的‘园长爸爸’。”
如果选一个形容词来表达对幼教的理解,王黎明用的最多的就是“幸福”一词,可以看出,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里,他赢得了所有孩子的“喜欢”,走到哪里都被孩子惦念,成为了孩子们亲密的朋友。王黎明表示,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也没有多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能拥有这份平凡的职业和富有创意的事业,无时无刻不让他感到骄傲。
与孩子共同成长,
播下更多爱的种子
十年来,从一名懵懂青年到而立之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业务园长。王黎明初心不变,传递给孩子们开朗、自信、勇敢和豁达的性格从未改变。
还记得在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王黎明和教研主任杨老师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路过小班的时候,只听见班级老师忽然大声喊了起来。于是,王黎明快速走进教室,发现一个男孩子瘫软在地上,老师正抱着他。王黎明第一反应是孩子可能高热惊厥,于是把手放在孩子额头上一试,果真烫手,这时候没有任何思考的他将自己的手指直接塞进了孩子的嘴里,防止孩子咬到自己的舌头。去医院的路上,孩子的牙齿紧紧咬着王黎明的手指不放,最终,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王黎明的左手食指神经却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时而是“妈妈”,时而是“爸爸”,熟练幼教工作的王黎明也能于温柔与阳刚之间自由切换。
女孩们睡醒午觉发型凌乱,需要帮她们梳理好看的小辫儿。孩子们拉裤子了,要像妈妈一样帮孩子们换衣清洗。而在操场上,一起走滚筒、摔泥碗,赤膊奔跑、尽情玩耍,又要用男性果断、勇敢、阳刚的独特品质,去感染孩子们,让他们学会独立,勇敢面对挫折。王黎明坦言,多年后,也许孩子们会淡忘了自己,但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要勇敢、要坚强,要拥有一双坚硬的翅膀。
就像王黎明所说,相对于女教师的温柔、细腻,男教师更多的就是阳刚、理性和爱冒险。
十年来,一线教师的经历不仅使他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价值观和游戏观,还提升了他的幼教技能和素养,为今后的幼儿园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男幼师就要“男儿当自强”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男教师加入到幼儿教师的行列,王黎明所在园所也成立了男幼师工作室,在研修中不断进行实践,尝试用男幼师特有的方式,使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意志品质得以提高。
“男教师就要‘男儿当自强’。”在王黎明看来,“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只有省察自身优势和不足,才能扬长避短,走出一条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道路。从一线教师到一园之长,王黎明一直努力寻求自我定位,上下求索,未来也会时刻将“积极、热情、向上”作为个人工作准则。
对王黎明来说,从教学到管理,不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责任的进一步落实。从一名男幼师到一名男园长,王黎明相比以前要操心的事更多了,但在新的岗位上,王黎明诉说了对未来的期望,那就是要向老园长们不断学习,把握好角色定位,不断总结摸索经验,同时他也呼吁更多的男性加入到幼儿教育的行列中来,继续发扬男幼师特有的“侠骨柔情”。
本文内容来自:齐鲁晚报(记者 王婷婷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