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活动>教育科研
品味优质 学思践悟 | 山东省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家园社共育活动)展播——“剥”你满意

为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按照《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关于征集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活动案例的通知》要求,我中心开展了山东省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征集和评选工作。这些优秀案例对于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具有深刻的价值。

一、活动背景

孩子们入园以来,我们发现他们在剥鸡蛋、橘子等需要剥除外皮的食物时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指出“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儿做好入学后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吃的都是已剥好皮、装好盘的水果,孩子胳膊一伸就有人帮忙穿好了衣服……家长们无意中的“爱”剥夺了孩子们独立动手的机会,阻碍了幼小衔接工作中独立性的培养。其实剥除食物外皮的过程也是锻炼孩子手部肌肉动作,提高其手眼协调能力的过程。孩子们的坚持性、专注力也会在剥皮的过程中悄然得到发展。

二、活动过程

(一)小调查员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一个母亲说过:“早期教育就是从教会孩子剥鸡蛋开始。”于是老师和孩子们围绕“剥”展开了一场讨论——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剥皮的物品呢?大家探讨总结出很多需要剥皮后才能食用的食物,并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由于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自行设计调查表的能力,所以教师提供了一份需要大朋友和小朋友共同完成的调查表。调查表中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寻找生活中需要剥皮的物品;第二部分是孩子们已经会剥皮的物品;第三部分是孩子们对其剥皮难易程度的排序。调查内容的呈现方式也灵活多样,有的是绘画记录,有的是打印,还有的是家长协助记录……无论是哪种呈现方式,大家都在用心地完成调查。

(二)“剥”藏童心

幼儿每周的早点——鹌鹑蛋,虽然小巧可爱但却常常令孩子们头痛。“老师,这个皮好难剥!”“老师,我把它捏碎啦!”“老师,我敲不开!”鹌鹑蛋的皮为什么不容易剥下来呢?怎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剥皮呢?

1.找原因

三四岁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的。于是教师利用早餐时间,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反复试误,找到问题所在,这种学习方式对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早餐结束后,师幼还召开了“小小交流会”,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发现的原因:(1)蛋壳有点硬,打不开。(2)内膜太薄,蛋白和内膜紧紧贴在一起撕不下来。(3)鹌鹑蛋比较小,用力太大容易把蛋全部捏碎。


幼儿用画笔记录出的剥不开鹌鹑蛋的原因不尽相同。他们以涂鸦的方式,用简单的圆圈和线条记录下自己遇到的困难。教师看到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最大程度的保护着幼儿的前书写兴趣。

2.想办法

找出原因后,师幼共同寻找方法。幼儿与同伴交流、讨论,请小代表发言。发言的幼儿边描述边用动作辅助说明:“先这样......再这样......就行了”。 讨论一:蛋壳硬怎么办?(1)在桌子、椅子、地上敲一敲。(2)在手心搓一搓。 讨论二:内膜和蛋白黏在一起怎么办?(1)在桌子上滚一滚。(2)用手把膜揪个小洞,膜破了就能剥下来。 讨论三:用力太大,蛋被捏碎了怎么办?(1)轻轻的,不能太使劲儿。(2)可以两个鹌鹑蛋互相碰一碰。幼儿的想法均来自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那么办法是否适用呢?利用早餐时间,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亲自验证。原来“调皮”的鹌鹑蛋,现在在孩子们手中仿佛温顺了许多,大部分孩子也逐渐摸索到了剥鹌鹑蛋的方法。这些经验的累积也为他们步入小学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经验准备。从一颗蛋开始,到后期的多种食物,孩子们在一次次自我服务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喜悦,更是超越自我的荣誉感。

(三)“剥”罗万象

孩子们结合最初的调查表,在家中寻找带皮的食物并尝试自己动手剥皮。不同食物外皮的触感不同,剥皮的方法不同,孩子需要用到的手劲大小也不同……教师邀请家长帮助幼儿做好过程性记录。

2.虾 

沐沐:“我最喜欢吃虾,我剥虾的速度可快啦!先把虾头揪掉,再剥后面。上面太硬啦,要从它肚子下面的脚开始剥。然后还要去掉后背上那个黑黑的线,里面藏着臭粑粑,用手轻轻揪一揪就出来了。”借沐沐的经验分享,教师选择了一个吃虾的午餐日,将“剥虾”的关键步骤分解成若干个局部动作,灵活地运用了整体练习法和部分练习法,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分别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局部动作,逐步达到学会整个动作技能的目的。3.花生 瑾萱:“我剥的是花生,它的壳太硬了我剥不开。爸爸给了我一个夹子,我用夹子夹开了。”

看到孩子们如此高涨的热情,班级顺势开展了一场“剥”皮挑战赛。请幼儿从家中带来各种食材,根据剥皮难度将食物进行分类并将小比赛划分为三个等级,幼儿自由选择难度等级进行比赛,同组内容根据幼儿剥皮的速度和质量来决定最后的结果。

(四)我是小助手

现在,大部分幼儿都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剥皮了,但他们不仅想为自己服务,更想去服务身边的人。准准:“我可以帮姥姥剥大蒜。”包包:“奶奶照顾我很辛苦,我想为她剥香蕉。”沐沐:“妹妹很小不会剥虾,我可以剥虾喂她。”幼儿能将自己的所学所思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不正是我们开展本次活动的目标之一吗?

三、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教师与家长携手共育,鼓励、支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活动特点

1.四面准备

活动中,幼儿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体验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喜悦,体味到帮助他人的成就感。从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做好入学做准备。

2.三方合力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结合方能获得充分的功效。”尤其是在培养幼儿生活能力方面,教师、家长、幼儿园更应该同心协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共生框架,共推“幼小衔接”。

3.双边互动

儿童是成人之师。在活动中,教师慢慢发现当自己蹲下来的一刻,才能更好倾听到幼儿内心的声音。师幼关系和谐美好,师幼共同成长。

(1)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他们勇敢的表达自己、尽情的开展探索。

(2)学会放手,把幼儿还给幼儿

教师充分放手,把时间、空间还给幼儿,活动中的“我试试”“我看看”“我敲敲”将探索主体真正还给幼儿。

(3)关注需求,及时介入

由于小班幼儿无法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较长时间的小组讨论,所以教师设计的讨论内容尽量精简、讨论时间也灵活调整。此外,教师还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灵活选择其他交流方式,有针对性的逐一提问,并适时地介入引导,减少幼儿无效的等待。

(二)活动价值

1.生活式教育

幼儿要成长为独立个体,需从学习生活开始,生活自理能力便是基本能力之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身体动作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手部肌肉动作。一次早餐中剥蛋皮的发现可以衍生出无数生活教育的亮点,幼儿的发展也在生活中自然延伸。

2.直接式经验

《指南》中提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活动中,师幼围绕“剥”展开系列讨论和实践,形成“直面问题(什么需要剥皮?)——直接调查(亲子共同完成)——直讲收获(讨论已有经验)”的活动探究路径。

3.延伸式发展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进入小学前的重要内容,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使幼儿自我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促进他们精细动作的发展和大脑的发育,增强独立性,帮助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蔡亚琳 矫夏雨 )

百家号
欢迎关注
百家号
抖音号
欢迎关注
抖音号
公众号
欢迎关注
公众号
视频号
欢迎关注
视频号
头条
欢迎关注
头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