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动我省学前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各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学前教育典型案例、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经研究,将面向各市征集成熟材料,用于宣传推广。
11月初,幼儿园准备举行第三届“跳蚤市场”活动,在以往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园常常习惯于教师策划组织,幼儿参与体验,如果把这次活动的策划权交给幼儿,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带着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关于“跳蚤市场”的探究之旅。
萌娃共话 · 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这一活动发布后,基于生活购物的经验,孩子们之间常有这样的对话:
宸羽:“我妈妈以前带我参加过小区的这种活动,
我把我不看的书拿出来卖。”
轩轩:“没有钱买,能交换吗?”
蕊蕊:“我妈妈在手机里给妹妹买过
别人闲置的小床。”
瑶瑶:“妈妈说买别人不需要的
玩具很划算。”
........
关于“跳蚤市场”这个话题,孩子们讨论得极其热烈。
目前孩子们对跳蚤市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对此次幼儿园的跳蚤市场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园以“幼儿园的跳蚤市场怎样过?”这一问题为导向,师幼合作、共同探讨,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相关活动。
(主题海报思维导图)
萌娃当家 · 共同筹备
当天的整理回顾中,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了“我眼中的跳蚤市场”。
通过集体分享,孩子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举办幼儿园“跳蚤市场”活动
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基于生活经验,孩子们分组进行了讨论,他们用气泡图的形式呈现了小组讨论的答案。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后,大家发现:有些答案一样,有些答案不同。怎样才能让全班小朋友都知道筹备这一活动具体需要做什么呢?
大家把四张小组海报放在一起,
进行了对比分析。
每个小组都提到的内容,幼儿以图画符号的形式记录在了一起,而每个组提到的个别化的内容,则单独记在了一边。
(共性:商品、钱、宣传牌、
摆摊的桌椅和地垫)
(个性:购物袋、音响、小喇叭、售货员)
这些物品是否需要呢?
大家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最终确定售货员、购物袋、小喇叭也需要,并在海报上记录了获得这些物品的途径以及人员分工。
带着这份共识,筹备工作正式开始了。
第二天,孩子们把家里闲置的玩具、图书等物品带到了班级。晨间谈话时,孩子们相互分享着自己带来的“商品”。
舒圣轩:
“我带的玩具是妈妈花很多钱买的,
我应该卖多少钱呢?”
胡嘉一:
“对呀,我的玩具很可爱,
我想卖得贵一点。”
......
谈话中教师发现,孩子们不知道带的玩具卖多少钱合适,于是教师顺势抛出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卖的价格是否合理呢?
“我们可以一起给这些玩具定一个价钱,
按照我们定的价来卖!”
一场“商品定价会”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开始了。
定价会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给自己的玩具定价,当胡嘉一给自己的玩偶小羊羔定价为5元时,焦传泽小朋友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玩具比其他玩具要大,卖5元太便宜了。”
大家觉得这个玩具值多少钱呢......
10元
8元
7元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给玩具羊羔定价,最后通过举手表决,一致同意小羊羔定价为7元。
在定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价格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是通过商品的外观随意确定,如何定价才合理?带着这一问题,孩子们开始了新的思考,他们用个体海报的形式记录了自己认为合理的定价标准,通过集体分享,最终确定了以下定价标准。
活动进行到这,
老师有这样一些思考:
定价会上孩子们的表现让教师出乎意料,当幼儿对商品定价过低时,大多数幼儿提出了反对意见,这说明大班幼儿对钱有了一定的认知,对具体的钱数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对事物的优劣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教师顺势而为,既能引发幼儿新的思考,也能助推活动新的发展。
有了定价标准,孩子们顺利的给所有的“商品”定好了价签,在会后的清点中,大家发现,这些“商品”并不多,种类也很单一,还可以卖什么呢?孩子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焦传泽:
“家里有我做的咕咔可以售卖。”
艾雨菡:
“班里小朋友做的手工也可以售卖。”
胡嘉一:
“妈妈带我去商场做过陶瓷玩具,
我很喜欢去那里做东西。”
曹丞泽:
“我也去过!
我知道那叫什么,叫手工diy!”
李向阳:
“我们也做手工diy吧!”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决定增加一个“手工diy”的摊位。
“可我做的手工是陶瓷呀,
幼儿园有陶瓷吗?”
“幼儿园没有陶瓷,
但是我们之前也做过很多手工。”
“做什么手工呢?”
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针对“可以做什么”这一问题,孩子们又进行了小组讨论。
最终达成的共识是:
1.要根据我们班现有的材料进行准备。
2.要能吸引很多人的。
3.要小朋友们会做的,感兴趣的。
对照这三个条件,孩子们结合班级美工区现有材料,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出曾做过的手工,最终通过投票选出了三个适合的内容。
(手工包包、纸片雪人、雪糕棍玩偶)
商品的问题解决后,大家根据前期的分工做着最后的努力。搬桌椅、支摊位、设计宣传牌、摆放商品、划分区域,大家各司其职,一切准备妥当后,活动开始了。
童趣闹市·感受回顾
小售货员大声叫卖,想方设法地招揽顾客,小顾客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地选购心仪的商品,一片热闹中,孩子们在真实的买卖体验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
快来围观我们的手工diy摊位吧。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通过图画日记的形式回顾了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在集体分享时......
张子祺:
“她们都不来买我的东西,我剩了好多没卖出去。”
曹丞泽:
“可能小朋友不喜欢你卖的东西。”
朱梓依:
“我想买张子祺的,但是太贵了,
我带的钱不够。”
杜宸羽:
“你应该卖的便宜一点,
比如娃娃➕玩具车一共六元钱。”
胡嘉一:
“可以把破了的小熊装饰一下,
就会变成小朋友喜欢的玩具。”
在孩子们的分享讨论中,教师发现,大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让幼儿把思考到的方法形成今后可拓展的经验,教师和孩子们用儿童海报的形式进行了梳理。
于是就有了这张反思性海报的生成
一个问题解决后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来......
理性消费 · 成长体验
舒圣轩:
“我买了一个玩具车,
但买完后我又不喜欢了,
我去找售货员退换。
结果她给了我三根头绳,
可是我是小男生,
用不着这些头绳……”
针对这一问题,大家又展开了集体讨论:购买后的商品又不喜欢了,怎么办?
在讨论的过程中:
李向阳:
“你可以把头绳和其他小朋友交换。”
杨煜腾:
“你可以卖给有需要的小女生,
然后再拿着钱去买其他的。”
杨琳然:
“你可以送给别人,
送别人东西,自己会感到很快乐。”
孩子们想到的方法很多,苦恼的舒圣轩小朋友也欣然接受大家给他的建议,这时乐乐小朋友的一句:“下次你得想好了再买”给了大家新的思考:购物时,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李泽琳:
要先想想家里有没有一样的。
李木子:
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
张子祺:
买东西之前想一想
家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吗?
朱欣蕊:
想一想买了有什么用处。
就这样幼儿的第二张反思性海报形成了,而在这张海报中,我们也感悟到了这次活动给予孩子们的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那就是理性消费。
延伸生活 · 回顾推动
在孩子们的反思与收获中,第三届“跳蚤市场”活动落下了帷幕,在进行整体回顾与复盘时,团团小朋友说:“爸爸总说妈妈整天买些没用的,回去我要帮妈妈看看哪些有用。”
顺着孩子们这个思路,教师把理性消费这一经验拓展到了孩子们的生活中。一场“购物车”亲子审议开始了,家长打开自己的购物车,全家一起审议这些东西是否需要买,孩子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说服自己的爸爸妈妈。审议结束后,大家用亲子海报呈现了审议结果。
这次主题活动看似已经结束了,但是孩子们习得的一种经验,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在一日生活中不断拓展。
这场基于儿童海报的主题活动探究中,教师看到了孩子们语言表达、同伴合作、实践反思能力的发展。
针对“跳蚤市场”这一关键事件,通过孩子们的微谈话,教师看到了这一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在整个活动中儿童触发的主要问题有:开展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如何给商品定价?货品单一无法满足需求怎么办?以及活动结束后幼儿提出的两个困惑。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发现、思考、尝试、反思,老师也在顺势而为的支持与推动。
(最终的主题连环画儿童海报)
活动价值 · 教师反思
1.“趣”活动,看见儿童立场
本次活动从准备到开展,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活动反思到经验拓展,一直都是以儿童的表达与表现为明线来推动整个活动过程的。整个活动孩子们一直兴趣浓厚,儿童立场的展现,让他们不再是活动的享用者和体验者,而是参与者和创造者。
2.“真”表达,看见学习品质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了5次深度讨论,在制作儿童海报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并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通过看、听、问等多种途径收集方法并进行实践创造。整个过程提升了幼儿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能力,发展了同伴合作、认真反思、拓展经验等学习品质。
3.“活”档案,看见成长过程
儿童海报是整个主题活动中的活档案,也是儿童参与主题活动的活档案,反映了幼儿的情感、思维以及实践背后蕴含的意义,一幅幅儿童海报,不是幼儿简单的作品,而是他们有迹可循的成长过程。
教育,就是“顺势而为”的支持。在教育中,老师所有的教育手段,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成长的力量。再去回想孩子们一路探究的过程,他们似乎都走的十分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他们都会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同伴的分享交流中找到答案。正因如此,老师一次次的顺势支持,又何尝不是与孩子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呢?孩子们在获得经验提升的同时,教师也被孩子们一路治愈。
这份“顺势而为”的支持,就是对孩子成长“顺应天性”的理解,当我们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孩子,遵循他们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去支持,就能让我们看见一个个独特的儿童、完整的儿童、全新的儿童,这份“顺应天性”的理解,一定会实现“顺理成章”的成就幼儿、成就老师、成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