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动我省学前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各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学前教育典型案例、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经研究,将面向各市征集成熟材料,用于宣传推广。以下为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教研中心经验分享。
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区”)把课程建设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引擎,凭借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与人文底蕴,探索了“以地育人、以文化人”的幼儿园课程建设路径。区域内幼儿园秉持“山海为脉、文化为魂、儿童为本”理念,将本土元素转化为育人载体,通过五域融合的课程构建,破解了资源碎片化、课程实施薄弱化、园家社协同表面化等难题,构建了“四驱联动”的在地课程生态系统,让本土资源真正成为滋养幼儿成长的“活教材”。
01问题导向,顶层设计,锚定在地资源课程建设方向
通过调研发现,区域内幼儿园课程建设面临三大瓶颈:
1.自然与人文资源分散,缺乏系统串联;
2.教师对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挖掘停留在表面;
3.家庭与社区参与课程的深度不足。
为此,高区教研中心紧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课程改革找准方向:将“会探究、爱家乡、能创造”作为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的内核,通过资源整合、课程转化、协同共育、评价优化的“四驱联动”,实现本土资源与幼儿发展的深度联结。
02四驱联动,多管齐下,深化在地资源课程实践
(一)聚焦资源整合:构建"三位一体"在地资源库
1.全域调研,绘制多维图谱驱动资源活化
组建由教师、家长、社区专家构成的调研团队,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社会产业”三个维度对区域资源进行地毯式摸排与分类梳理,形成覆盖全区的《威海高区在地资源地图》,清晰标注各类资源点位及其属性。
2.资源筛选,马赛克方法驱动资源活化
运用访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捕捉幼儿兴趣点,筛选出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点,通过师幼共议、亲子共探等方式实现资源活化。
3.数字化管理,一键式运行驱动资源活化
搭建“高区在地课程资源云平台”,建立“资源库3.0系统”。平台分类整合图文影像素材性资源、研学基地实践性资源、家长职业应用性资源等三大类资源,并定期审议更新。设置“资源检索—课程案例—专家指导”模块,方便教师一键调用。
(二)聚焦课程转化:打造“五域贯通”本土课程群
1.环境重构:构建文化浸润式游戏场域
创设“沉浸式文化环境”,打造“在地资源主题场馆”,将部分楼道区域变身为“威海景点打卡处”,在班级区角融入本地特产、传统游戏等,将资源转场变化成幼儿园的微缩景观。
2.项目化实施:驱动资源深度融入五大领域
以“海洋”“科技”等区域文化为主脉络,开发系列本土化项目课程。
关爱海洋主题项目:构建“探海—知海—护海”阶梯体系,开发“心,海!”“海洋秘密知多少”等系列园本课程,增强对于海洋的保护意识,提升幼儿关于人类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
科技产业主题项目:将“智造未来”产业融入主题课程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合作,将汽车制造原理(如动力、结构、材料)转化为趣味盎然的幼儿园STEAM活动,无缝衔接在地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拓展幼儿对“科技”的认知边界,为孩子埋下创新的种子。
乡土文化主题项目:开发“草编艺术”“家彩”等乡土文化课程,支持幼儿用现代艺术手法再创作,让本土田园手编工艺焕发新时代的活力。
“我爱非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绘制脸谱、编织渔网等手工制作,或体验投壶、趣猜灯谜等游戏,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幼儿深入了解民间传统技艺、游戏等的起源、发展和内涵,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聚焦协同共育:构建“园家社”育人生态圈
打破家庭、社区壁垒,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网络。
1.建立资源共享联盟。通过整合幼儿园、高校、社区等多方资源 ,为幼儿园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引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科技资源进课堂、开展“家长职业体验日”“社区主题研学”及“项目式课题研究”等活动,拓展课程实施的深度与广度。
家长职业体验日
社区主题研学
2.创新“参与式共建”机制。鼓励家长成为课程共建者,如策划幼儿园艺术展、设计赶海路线等。家庭深度参与课程审议、资源宣传图画书制作,实现资源的活化利用,推进家园共育纵深发展。
3.多元主体协同平台。 定期开展“家长资源日”活动,邀请有行业专长的家长进课堂,家长参与度提升至82%。建“高校专家—教研团队—园本教师”三级指导网络,每学年开展联合教研16次。
(四)聚焦评价优化:
构建立体化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
为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并持续改进,形成了“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动态反馈”的立体化评估体系,全面保障课程质量与实施效果。
1.多元主体协同,构建评估共同体
构建教师、幼儿、家长、专家多元主体协同的评估共同体。
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对目标达成、幼儿经验获得、主题的不足与改进等进行反思性评价;
幼儿:以表征记录、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自评、互评,表达对活动的真实感受;
家长:通过问卷调查、班级主题活动审议及观看班级主题活动展演的方式进行评价;
专家:通过入园观摩、指导的方式从课程设计、实施策略等维度提出优化建议。
2.多元方式融合,
动态优化评价路径
灵活运用“过程性+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迭代优化课程质量,支持幼儿个性化发展。
幼儿发展追踪档案:系统收集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作品、观察记录,动态反映其发展变化,还原儿童发展全景;
多维度量表:设主题活动案例分析评价、班级环创观摩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表,实证量化课程成效;
互动式教研:通过教师研讨会、案例分析会、家长参研等活动,集思广益,优化课程设计,精准支持教师发展。
3.专业教研赋能,完善支持保障体系
建立“双文化导师制”,邀请威海当地的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对教师进行培训。依托高区课程工作坊,各幼儿园定期开展课程案例研讨,共同探讨优化教学设计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资源转化能力。
03融合创新,协同深耕,区域课程育人生态共长
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威海高区幼儿园在地资源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资源联动系统化。整合海岸、森林、非遗工坊等68类实体资源,形成“地图可视化+云平台数字化”双轨管理,资源利用率提升45%,实现自然与人文、园内与园外资源的有机联动。
2.园家社协同深度化。家长课程审议覆盖率达67%,与社区共建8个实践基地,年均开展活动52场,超3000人次参与,形成“幼儿主体—家庭参与—社区支持”的生态闭环。
3.课程建设本土化。开发“家乡印记”“文化大观园”“金猴密码”等本土项目26个,相关成果获省级学前教育优秀案例20多项。
4.育人成效显著化。通过“海浪日记”“海滩垃圾清理”“织渔网”等真实情境沉浸式体验,推动具象认知建构、核心素养提升与乡土情怀培育深度落地,幼儿在“文化表达”“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维度的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从海岸线到科创园,从非遗工坊到家庭厨房,威海高区正以“融地育人”的智慧,让每一个孩子在熟悉的土地上,扎下文化之根,扬起成长之帆。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本土文化资源与数字化资源深度整合与共享的实施路径,推进在地课程品牌化建设,形成可复制的“山海赋能”课程模式,让“融‘地’育人”成为威海高区学前教育的靓丽名片。
本文内容来自: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