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活动>教育科研
好文推荐 | 徐则民: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提升幼小衔接活动质量——基于儿童立场的反思性实践

这些年,随着幼儿入园率的提升,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既要直面3岁幼儿离开父母步入园所时的“分离焦虑”,开展助推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入园适应性教育”,也要重视科学的幼小衔接,为幼儿做好从幼儿园走向小学的“入学准备”。

我国研究幼小衔接的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幼小衔接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结束后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过程,更是幼儿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过渡,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习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眼下,幼小衔接活动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我们应保有持续优化的意识,在自问自省中创新实践、反思调整,以提升幼小衔接活动质量,助力每一个幼儿主动、积极、自信地面对入小学后的任务密度及难度。

一、幼小衔接的主阵地到底在哪里?

我们都清晰地记得,有那么一阵子,整个社会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所裹挟,很多园长和教师看着每天中午(下午)络绎不绝地有幼儿被家长接走,奔赴各种幼小衔接培训班,只能无奈地感慨“幼儿园大门守不住啊”。面对这样的现象,是无能为力地任由家长选择,还是持续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与家园共育力度?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

审视以往,不难发现广大园所都较为重视大班末期的衔接教育,不少园所还把幼小衔接工作方案写进大班的课程实施方案中,每年4—6月,一系列为了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向往当个小学生”“体会自己已经长大,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毕业”的活动应运而生。虽然这三个月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且能回应那一阶段幼儿所关心的话题,但仅仅依靠三个月的教育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提升幼儿的倾听能力、专注力、任务意识、时间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只注重毕业前三个月的衔接教育的现实与问题,我们明确幼小衔接工作是长程性、常态化的保教工作,幼儿在园的3—4年中,要求每一位教师关注幼儿情感、习惯、能力的培养。大班一年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一日活动中渗透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方面的教育。到大班末期的几个月,教师可引导幼儿了解小学生活,激发入学愿望,并进一步巩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表现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此,我们不仅明确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主阵地,还进一步强调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所有教师都要开展的,树立全体教师的衔接意识,发挥每一位教师在入学准备中的作用。这是一以贯之地落实教育目标,从而确保有效衔接的重要前提。

其实,与在大班末期的两三个月重点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相比,确保“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将入学准备落实在幼儿园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活动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提升每日生活、每个活动的质量,才能更好地看见并支持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让每一个家庭有获得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让所有教师理解并感受到一日生活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哪怕是毫不起眼的每天的来(离)园活动,都隐含着对幼儿的时间观念、文明习惯、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计划能力、整理能力、任务意识等培养的契机。每天的游戏活动对幼儿来说就是玩,但玩的背后是发展精细动作的过程,是与同伴协商与合作的过程,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情绪管理、客观评价自己等过程。为此,推进所有教师充分利用每日的盥洗、餐点、运动、游戏、集体教学活动等环节来实施教育,既是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更是渗透入学准备、做好幼小衔接的必经之路。

强调“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是希望教师将提升幼小衔接活动质量的追求落实在每一天、每一个活动中。《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修订稿)》中呈现了在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中可以关注并落实的“入学准备”(见右表),表中罗列的一日生活环节是所有教师熟悉且日复一日不断经历的环节。该表旨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寻常时段都渗透教育、蕴含契机。教师扎扎实实落实每一个环节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做好幼小衔接的渗透教育的关键,也实现了“一日生活皆课程”。

二、如何支持每一个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伴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等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理念与实践总有差距,教师面对不一样的家庭需求、不一样的鲜活个体,如何在接纳差异的基础上成就每一个幼儿,关键在于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充分、平等的机会。因为充分的机会能让幼儿经历“探索—领会—应用—充分觉知—创造”的过程,能支持每一个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主动学习,提升活动过程的质量。

当下,我们已在每日时长、连续频次上保证幼儿拥有“锻炼身体”“充分游戏”的机会,但我们还需要思考“自我服务”“参与劳动”的机会如何能更充分些;我们还需要思考是否切实让幼儿经历了“独立阅读”“表达表征”的过程,保证幼儿静心阅读,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我们还需要思考可否更好地调整作息时间,让幼儿拥有更多自主空间,将“自我管理”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以促进幼儿在日复一日中自信、从容地形成时间观念,习得自我计划、自主安排的能力……“锻炼身体”“充分游戏”“自我服务”“参与劳动”“独立阅读”“表达表征”“自我管理”这些机会的背后是支持每一个幼儿经历自我练习、主动学习的过程,从而习得多种方法、积累丰富经验。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索、实践所获得的方法和经验正是助力他们进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最好的储备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一日生活中可以提供的机会确实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认识到机会对促进每一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班级中总有一些一说就懂、一干就行的幼儿,他们往往拥有更多的机会,其能力也会随着机会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强大。然而,班级中还有一些性格内向、任性急躁、缺乏自律意识甚至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熊娃”,他们是否拥有同样的机会?他们会不会处于“有人懂(会)就等于他们也懂(会)”的窘境中?为此,只有确保每一个幼儿都拥有平等的机会,且相信能力弱的幼儿会在充分的自我练习中收获胜任感、成功感,“支持每一个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这一目标才能达成。

三、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学习对幼儿的入学准备有何积极意义?

说到入学准备,一定会有很多人追问:应该为幼儿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呢?多年来,我们大力宣传“要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但总有家长夹杂着“为何不教拼音”“为何不教汉字”“为何不教100以内的加减法”等质疑,仿佛学好拼音、多认汉字、会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就是最实用的入学准备。202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为幼儿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202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指出要“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注重幼小科学衔接”。

为了落实“四个准备”,我们着重厘清实施路径,强调更多地在生活与游戏中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我们以做实做强户外两小时活动为切入口,促进教师进一步理解“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丰富的户外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减少远视储备的消耗,降低眼轴发育过快的风险,预防近视的发生。户外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户外活动可促进幼儿学习自然科学,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带给幼儿更宽广的胸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户外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幼儿在玩沙水、挖泥巴、玩滑索、攀爬、踢球、骑车、奔跑、在草地打滚、在池塘网鱼、放风筝、看蚂蚁、种植、玩树叶、追影子、搭积木、自制小船等过程中主动学习,积累认知经验,探索交往方法,理解规则的重要,体验问题和挫折带给自己的挑战……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段跨越中需要直面大量的陌生教师和伙伴,以及面临一节课连着一节课的挑战,还会切实感受到小学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期望与幼儿园明显不同……我们深知帮助幼儿应对诸多挑战,一方面需要小学教师和家长发自内心的“陪着孩子慢慢来”,另一方面需要幼儿园“培养有准备的孩子”,练就一个“身经百战、不畏艰难”的孩子。为此,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以游戏滋养幼儿的成长,唤醒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让不断精进的游戏过程促进幼儿的感官发展,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更要让游戏中不断生成的挑战与各种复杂问题,激励幼儿产生主动应对与积极解决的愿望,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培育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游戏不仅提升了幼儿的生命质量,成就了幼儿全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更是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这远比教会幼儿拼音、汉字和100以内加减法更有意义。

四、如何引导家长建立合理期望?

长期以来,把握家长在幼小衔接期的心理特点,关切家长的焦虑,引导家长走出行动中的误区,牵手家长共同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过程与结果,始终是家园共育的重点。大量的园所和教师着力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课程以及对幼小衔接的思考与行动,介绍幼儿园丰富的活动以及教育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强化家长对“珍视幼儿的童年,呵护幼儿游戏权利”的认知,从而引导家长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及学习特点;他们指导家长了解这一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不适应现象等,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家长厘清认识,知道因自身焦虑而盲目地“取消或减少游戏,增加作业”等行为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拔苗助长”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他们推动家长了解“过早小学化、提前结束的童年,会导致孩子未来可能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助力家长理性认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

这些年来,伴随着游戏研究的不断深入,“定点(定人)观察”“持续观察”慢慢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工作状态。大批教师惊喜地看见了许多以前想不到、体会不到、触动不了内心的过程,由衷地传递出对幼儿的欣赏与宽容,并逐步改变头脑中源自书本的笼统的儿童群体印象,看见真实情境中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们情不自禁地与幼儿同频,与家长分享孩子在园学习与发展的各种行为表现,牵手家长一起感受孩子在材料选择、情感体验、社会交往、规则遵守、语言表达、学习品质养成等方面的特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独特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了解孩子目前的发展状态,从而引导家长建立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很多园所和教师还引导家长在各种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中辨析孩子正在发生的学习,感受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并以孩子为主体开展基于信息收集的协商式家园共育,为每一个孩子主动、自信、快乐地融入小学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五、如何实现幼小衔接中两个学段的双向奔赴?

这些年,我们倡导园所与小学建立互通机制。我们发现,一旦树立互通意识、明确互动机制,两个学段的教师自然就有了融洽相处的机会。但这远远不够,促进小学和幼儿园的高质量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更为重要。

为此,我们期望打破幼儿园与小学长期以来只是打开了“参观通道”的局面,我们期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不仅仅是通过“同课异构”来揭示各自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评价上的异同,我们更推崇搭建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低年段教师的联合教研平台,切实聚焦“入学准备—入学适应”开展平等、深入的对话。这不仅支持幼儿园教师知道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把握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作息安排等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小学教师进一步认识、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在园经历等。当一批批小学教师进入幼儿园操场、活动室,仔细观察、分析、评估各个场域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充分了解幼儿的在园经历,并掌握幼儿已经获得的经验时,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去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衡量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经验水平来设置重点难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这应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缝衔接”吧。

我们曾经追问小学教师:“如果您在上课前知道学生有较为充分的前期经验,您的课堂会不会发生变化?”小学科学教师回答:“我会设置更具挑战性的实验推动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会基于学生水平设计一个复杂情景,拓展学生的经验。”“让那些更有经验的学生来当小老师。”“提供更多的提问空间,让学生间互相提问、互相回答。”小学数学教师则说:“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经验。”“我会把班级学生中相对薄弱的经验作为课堂重点和难点,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我需要面对不同的学生,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确保高质量学前教育对儿童产生的发展效应得以延续,是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建立学前阶段与中小学阶段之间课程和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是延续高质量教育发展效应的重要保障。聚焦幼儿园活动现场,开展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间的深度对话,必将引发越来越多的教师站在幼儿发展的立场,反思自身学段在课程实践中可以优化、值得提升的方面,进一步认识到“儿童连续的、不间断的、渐进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和经验的衔接”才是真正的衔接。只有幼儿园、小学共同携手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师才会进一步关注并支持幼儿在每日的生活与游戏中丰富成长经历,为幼儿进入小学展开正式的学习奠定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基础。

最后想说的是,这些年我们始终关注幼小衔接,不曾停歇,未来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在反思基础上的调整和优化,这样才能让教育更具有实效。回顾幼小衔接工作的历程,“幼小衔接的主阵地到底在哪里”“如何支持每一个幼儿做好入学准备”“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学习对幼儿的入学准备有何积极意义”“如何引导家长建立合理期望”“如何实现幼小衔接中两个学段的双向奔赴”等一系列自问自省的问题,敦促我们不断思考幼儿在这一成长阶段的发展特点,并为提升幼小衔接活动质量而持续做出调整。未来这样的反思还将细化至一个个现象、一个个活动。比如,那些专门为入学准备教育而设计的“认识课程表”“课间十分钟”等集体教学活动,到底有没有成效?幼儿园每天都开展值日生活动,幼儿看似做得有模有样,可为什么进入小学后还是不会做值日生?幼儿园教师推崇的“积极表达”,怎么到了小学就被视为不良习惯了?小学教师常常吐槽幼儿“坐不住”,这到底是幼儿的特点还是缺点,我们要不要为此做规矩、常训练……我们鼓励教师聚焦于幼儿的活动兴趣、参与程度、情绪情感以及所获得的学习经验等进行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内容的适切度、师幼互动的质量等进行思考并据此调整;我们也推动教师聆听双向衔接中存在的真实质疑,在深度对话中进一步坚守儿童立场,持续提升衔接教育的科学性。这应该是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由衷期望每年的9月,幼儿都能昂首挺胸地步入小学。他们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生活,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等基本生活能力;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乐意学习并积累与不同对象交往的经验;能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有遵守规则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对各类学习活动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倾听、阅读等学习习惯。

我们更期望所有教师能坚持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态的价值取向,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与帮助,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陪伴幼儿自然度过这一成长期,实现“有效衔接”“无缝衔接”。

本文源自《幼儿教育》2024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微信号:sdsxqjy)


百家号
欢迎关注
百家号
抖音号
欢迎关注
抖音号
公众号
欢迎关注
公众号
视频号
欢迎关注
视频号
头条
欢迎关注
头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