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二实验幼儿园(原山东省实验幼儿园南校区)历来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基于“爱润幼禾 潜养未来”的办园理念,打造了属于孩子们的“润禾游戏场”,积淀形成了“润养教育”。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方面自然融入于幼儿一日活动,从小班到大班有机渗透,层层坡度式递进,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顺利衔接;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与幼儿园仅有一墙之隔,小学和幼儿园在寻“变”中探索,成立“幼小衔接共同体”,相即明确了四条路径:定期会商、联合教研、做实日常、强化协同。以明确的团队组织和路径开启“双向力行”,帮助孩子从“百草园”顺利到达“三味书屋”,形成了“园校同频共振”“高质量双向力行”的自然衔接新样态,共育祖国未来。
一、定期会商——行有向
为什么多年来幼小衔接深度不够?校长、园长第一责任人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要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找到共同点、相融点,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一)理念相融,构建衔接模式
山东省第二实验幼儿园凝聚形成的“润养教育”与育秀小学主张的“浸润教育”不谋而合。“润”是共同的理念,“立德树人”是共同的追求,校长、园长定期会商构建了——“润·育”为核心的幼小衔接模式。
(二)共建机制,推动长程贯通
明确了衔接理念,园校还探索出了校级、中层、教师三层推动机制,形成了从幼儿园小班一直到小学一年级的“二段六步长程贯通”,让衔接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二、联合教研——行有策
幼小衔接年年在做,但是学前教育宣传月三定关于幼小衔接的主题,园校分析后认识到一个重要原因: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与小学的分学科授课不同,导致了断层!这个“断”,引发了家长的焦虑,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跟不上;也引发了孩子的焦虑,其实是没有真正走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对孩子的需求把握不准;同时还引发了教师的焦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因为育人理念和方法存在隔阂,致使老师们对衔接工作也有自己的困惑。因此,把幼小衔接落到实处,向纵深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通过问卷调查、家长访谈、幼儿对话等多种方式了解需求,并将其作为联合教研的主题。家长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听讲不专心,园校实地走访,研究“双方学习活动的方式衔接”;孩子们担心环境变化后带来不安全感,交不到好朋友,于是教研“如何让小学环境更具有参与性”;孩子们自控力弱——就进行了“缓坡衔接,规则有序”专题研讨。
幼儿园去小学回访的时候,孩子们坐得很端正,看到园长妈妈和老师很想打招呼的他们却忍住了。针对这一现象,感性的园长心疼的落泪,而小学校长却在为孩子的自律点赞。
于是双方再次教研,研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领悟文件精神,认识到:幼儿园大班需要“收一收”,小学再“放一放”。思维碰撞达成了共识:看到自己最爱的人不敢表达不是守规则,幼儿园希望的“放”,是关注生命成长的真实状态,是研究互动开放的学习形式,是建立师生平等的友好关系。
正是认识到联合教研的价值,园校还进行了同活动类型的教研,结合幼儿园的跑酷、早操活动,小学调整了大课间,都很受孩子们喜欢。并达成了多方面的共识。
三、做实日常——行有力
(一)幼儿园做实准备
一是细化准备要点,将衔接素养有机融入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不需要做额外的衔接课程,于是把“四个准备”中的16项“发展目标”按照一日活动环节进行渗透要点的梳理,并对应提出具体举措。如入园环节,渗透要点“有序入园”“不迟到”、设置“自主入园六部曲”的举措,可培养时间观念、规则意识;主题活动中“对大自然和身边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努力寻找答案”要点,体验接雪花堆雪人、与小雨亲密接触、与落叶嬉戏玩耍的举措……都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经验,自然做好学习准备。这样的梳理,让每位老师一看便懂,便于操作。
二是全程贯通,将衔接素养有机融入到三个年龄段的保育教育过程中,各有侧重,贯穿渗透。
小班阶段融入生活习惯,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抓好亲子试园这个契机,比如入园第一天的第一顿早饭,孩子们在儿歌的陪伴下,自己动手剥鸡蛋;比如用生动儿歌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准备”其实从小班就开始了……
中班阶段注重学习品质、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润禾游戏场中,积木区的拼搭、小山坡不同材质的滑行、滑索区的尝试与挑战,处处渗透着数学、科学等领域的学习。探究、专注、合作等学习品质及交往能力自然养成,游戏活动与衔接素养达到了完美契合。
大班是衔接的黄金时期,除参观小学、找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这些常规“衔接”,幼儿园还进行了针对性专题衔接活动——大班毕业季“今晚不回家”活动。幼儿独立制定计划、自主准备合宿用品,晚上自助晚餐、户外游戏、神秘寻宝、深情读信等,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感受自己长大了。
争当时间小管家、名字的秘密、孩子们表征和讲述的小禾叮咚故事会、劳动最光荣等活动,幼儿园力求把“衔接”课程做得生动活泼。同时,利用重大节日共庆仪式——如“同升一面旗”“与国旗共合影”等德育一体化系列活动,将红色育人线,植入幼、小儿童的心灵。
(二)小学做实适应
衔接是个系统工程。延续幼儿园的“三步”,小学的适应在整个一年级,也分成了“过渡、融入、稳定”三个时期。过渡期指入学的第一个月,第一学期都是全面融入,稳定期则延续到整个一年。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小学找到了“阅读”“游戏”“表征”三个衔接点,在不同的时期,有侧重地在整个一年级有计划落实。
在过渡期,不仅编制了入学适应手册,更精心选择绘本,构建出学校绘本阅读体系;有个别学生不愿意放开家长的手,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读《一口袋的吻》并和小朋友们一起表演故事中的情景。读故事、演故事的过程,更多的是陪伴,是情感的交流。
幼儿园的孩子最喜欢做游戏,小学各学科老师就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中自然融入游戏精神,形成了“游戏金典”百余例,这成为融入期最有效的适应方式,也看出了老师们自觉的衔接意识。
小学也像幼儿园“表征”那样,鼓励小朋友把感兴趣的事件画出来,以“画展、故事会、小主播”的形式进行交流。
四、强化协同——行有盟
幼小的贯通衔接像一道“长城”,守护着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双方协同构建了园、校、家、社全员联手,资源融合共享的“全域”圈,五育并举,同心同力同向同行。
(一)共享专家资源,成立“专家工作坊”
怎样缓解家长的焦虑?幼儿园成立“专家工作坊”,高校的徐伟教授8年来义务进行家长专题沙龙等,引领家长转变理念。幼儿园邀请小学的校长、主任进行幼小衔接专题答疑,互动中家长明白了为什么不能报衔接班等;进行体验式课堂,请小学老师来给幼儿园孩子们互动,当看到零起点的孩子能积极参与,完全有能力达成活动目标时,家长们释然了。疫情居家期间组织“直播间里来了谁”线上活动,当小学校长、老师出现在屏幕前时,家长和孩子们沸腾了,各科老师亲切互动,并对应组合出一年级周一的课程表……让衔接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能继续。
(二)共享家社资源,打造“家园校社合育圈”
在“全域”圈中,“家校合育”很重要。找准领头人,是关键。
一年级家委会会长在小学刚开学的各项工作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小学的家委会会长找得这么准?因为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早给小学递上了一张热心家长名单,名单中的很多热心家长的融入,连通了义务服务岗、研学拓展等更多社会资源。“衔接”,让家园社一家亲,自然过渡到家校社一家亲。
整个衔接工作中有关键人物,也有关键事件。如大班的毕业典礼,幼儿园邀请小学校长作为神秘嘉宾,和家长一起坐在台下观看。幼儿园园长发言结束,就把话筒交给了小学校长,交过的是话筒,实际是育人的接力棒。校长向所有的孩子和家长做自我介绍、并承诺小学一定会零起点教学,给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走过成长之门。幼儿园园长在这边送,小学校长在成长之门的另一端迎接毕业的孩子,隆重的仪式,包含的是满满的情怀!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再是翻山越岭,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山东省第二实验幼儿园和育秀小学会继续做好多元衔接,合力为幼儿“缝”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