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政策解读>政策解读
【好文推荐】刘焱:当前关于游戏和教学常见的认识误区

近年来,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家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刘焱教授认为,当前在幼儿园游戏实践中常见的认识误区包括:把游戏等同于教育(课程);认为“真游戏”就是“好游戏”;把游戏神圣化,反对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任何指导或干预。

一、把游戏等同于教育(课程)

当前在幼儿园游戏实践中常见的认识误区之一,是把游戏等同于教育(或课程)。我曾经听来访者问一位园长:“你们幼儿园用的是什么课程?”这位园长回答说:“我们幼儿园没有课程,我们就是让幼儿游戏。”这是典型的把游戏等同于课程的认识。我们不能因为游戏很重要,就把游戏等同于教育或课程。

upfile

如前所述,游戏、教育、课程,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不能混淆。教育是育人活动,是对儿童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与干预,游戏则是个体的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

教育与游戏发生联系,一是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需要和权利,幼儿园(社会机构)应当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二是因为游戏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

幼儿园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重视作为幼儿主动学习重要方式的游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对儿童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但是,教育影响不会直接变成儿童发展。教育影响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要以儿童的学习为中介(参见下图)。

upfile

人不是机器,人不会被动接受外界环境影响。儿童不是任由成人揉捏塑造的面团。

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对来自于外界环境的任何影响都会过滤选择,会有自己的理解与解释,不会像复印机一样对信息原样输入和输出。

教育要产生影响或干预要取得成效,必须考虑儿童学习的特点。游戏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园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重视幼儿的游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途径或手段,目的在于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幼儿园生活,防止和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

基于幼儿园教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说,游戏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又是幼儿园教育的手段。

众所周知,作为幼儿园教育手段或途径的,不是只有游戏,还有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即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等。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幼儿园教育原则:寓教育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概括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与幼儿园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upfile

二、“真游戏”就是“好游戏” 

当前在幼儿园游戏实践中常见的认识误区之二,是认为“真游戏”就是“好游戏”,孩子玩得开心就是“好游戏”。

有真必有假。“真游戏”是对“假游戏”而言。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是“我要玩”“我做主”的活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就是“真游戏”,不符合的就是“假游戏”。

最典型的“假游戏”,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导演的角色游戏。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与愿望强加给幼儿,让幼儿按照教师计划的脚本开展游戏活动。“假游戏”固然要反对,但是,不能因为要倡导“真游戏”就把“真游戏”当作“好游戏”,反对教师对游戏的任何干预,把“真游戏”神圣化。

游戏的“真”“假”是事实判断,游戏的“好”“坏”是价值判断。幼儿园是教育机构,负有育人的重要使命。在教育领域里,价值判断往往比事实判断更重要。

幼儿园游戏不同于幼儿园之外的游戏的地方,正在于它具有教育性。我们评价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标准,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实判断,止步于“真游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考察游戏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与教育目标的联系,倡导“好游戏”。

事实上,幼儿园游戏的评价标准取决于我们对幼儿园游戏性质特点的认识和我们对游戏的期望。

如果我们仅仅把幼儿园游戏看作是纯粹的自然活动,那么,幼儿的自主、自由、高兴或快乐,就会成为评价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标准,成为幼儿园游戏追求的目的与价值。如果我们认为幼儿园游戏不是纯粹的自然活动,而是兼具自然性和教育性的活动,那么,幼儿园游戏就不仅要满足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不仅仅是让幼儿高兴或快乐,更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幼儿园是教育机构,不是游乐场。高兴、快乐不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追求的唯一价值,成为评判幼儿园教育质量或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游戏活动)质量的唯一标准。

育人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标。幼儿园教育的责任和对社会的承诺是把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化轨道,让幼儿获得应有的社会化发展,形成这个年龄儿童应当形成的社会化能力,同时支持、促进和丰富幼儿个性化发展。

“真游戏”不等于“好游戏”。某些“真游戏”可能不符合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在“真游戏”中也可能发生不符合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的行为。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总是主张对儿童的游戏加以选择与引导,让儿童远离那些无聊的或有害的游戏,引导他们玩有益的游戏,使他们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某种教益。

例如,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实际是成人对儿童角色游戏的价值判断与引导。

美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把儿童游戏分为三种水平:混乱失控的游戏,简单重复的游戏,有目的的、复杂的、能够让儿童聚精会神的游戏。并不是所有游戏都对儿童有益,只有高水平的、复杂的游戏才是对儿童最有益的。只有高水平的游戏能够促进早期学习。

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必定不是放任自流、简单重复的。教师做任何事情都应当带有一定的意图,包括制定游戏计划和支持儿童游戏。

总之,我们不仅要让幼儿玩“真游戏”,更要让幼儿玩“好游戏”。“好游戏”一定是“真游戏”,但“真游戏”不一定是“好游戏”。“好游戏”能够激发和支持幼儿主动学习,能够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有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把儿童游戏神圣化 

当前在幼儿园游戏实践中常见的认识误区之三,就是把儿童游戏神圣化,执着于游戏的自发、自主、自由的本质,反对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任何指导或干预。把儿童游戏神圣化,实质是盲目崇拜儿童的自发性,把儿童神圣化。

把儿童神圣化,源于几百年来的浪漫主义儿童观,在现代则融入了皮亚杰的心智自我建构论。浪漫主义儿童观相信儿童生来带着“完美的种子”来到人世,给他们自由与爱,他们就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教师如同园丁,只需静待花开。

如前所述,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否定了“完美种子”的假设。浪漫主义的儿童观虽然充满诗意但并不符合人的发展的事实。仅仅赞美儿童是不够的。相对于赞美,他们更需要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不无忧虑地指出:“近期我特别感受到一种‘牧羊人’模式、一种‘放任’的舆论,且因得到媒体认可、宣传放大而盛行。给孩子自由,使他们快乐,成了教育中第一位的价值选择。当然,我们不该让孩子们承担过重的作业负担,剥夺他们成长中所必须有的其他一切,但是教育者要意识到:快乐是孩子的天性,让学校生活充满童趣,不等于孩子要的都对,不等于对学生没有要求。我说过,孩子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而是成长中的人。‘成长’永远是教育所最关心的!”

她指出,“教师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学生成人的‘养正者’”;“教育要用人类文明‘养其正’、成其人。孩子们为什么进学校?是为了看到人类文明的灿烂、丰富!没有教育者,孩子自己无法达到多方面更加完善的发展。”

教师与幼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和你”的人际关系,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负有特定使命形成的“我和你”的关系。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支持、丰富和引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超越儿童的“自然发展”,用人类文明“养其正”、成其人。

幼儿的自主游戏,同样需要教师适宜的指导。教师要适时、适当介入或干预幼儿的游戏,支持、引导和参与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近年来倡导“有指导的游戏”(guided play)。有指导的游戏理念来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有指导的游戏”整合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主的探索与教师的指导,既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权,又强调有准备的环境和成人的支架对于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

必要的成人支架能够减少幼儿因为遇到困难而沮丧和退缩,能够支持幼儿更高水平的游戏探索与实验。

我们要尊重儿童,但是不要把儿童神圣化;我们要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但是不要盲目崇拜儿童游戏的自发性,把儿童游戏神圣化。

在幼儿园游戏问题上,我们要反对三种倾向:第一,反对轻视和忽视儿童游戏的游戏无用论倾向;第二,反对把游戏仅仅作为灌输知识技能的手段的倾向;第三,反对盲目崇拜儿童活动的自发性、把游戏活动神圣化的倾向。

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也要对幼儿的游戏加以适当的指导或干预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要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保障幼儿游戏权利的实现。但是,幼儿园不是游乐场。我们不仅仅要让幼儿玩“真游戏”,还要支持和引导幼儿玩“好游戏”。我们要支持、引导、丰富和扩展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适宜适当用好教学游戏,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百家号
欢迎关注
百家号
抖音号
欢迎关注
抖音号
公众号
欢迎关注
公众号
视频号
欢迎关注
视频号
头条
欢迎关注
头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