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活动>教育科研
大红灯笼高高挂:STEM +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
青岛市李沧区金川路幼儿园

【编者按】:为推动我省学前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各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学前教育典型案例、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经研究,将面向各地市征集成熟材料,用于宣传推广。

每逢过节,我们都会挂灯笼,营造浓浓的节日氛围。教师在和幼儿了解过春节的习俗中,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蒸馒头,有的说写春联,有的说挂灯笼,很多幼儿都说我们家也有灯笼,于是,围绕灯笼开始了讨论与交流。

“我们家是大的红灯笼,里面还有灯,掰到一边就会亮。”

“我们家的是木头的,方形的灯笼。”

“我和爸爸妈妈参加过灯会,有单独挂的,还有一串一串悬挂的灯笼。”

“我还见过兔子的灯笼”……

【教师反思】

灯笼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班幼儿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灯笼也是中国人过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文化习俗,蕴含着让幼儿了解文化、动脑探究、动手制作及STEM的相关教育价值。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结合STEM教育理念,我们便开始了灯笼的活动探究。

欣赏感知——各种各样的灯笼

“你都是在哪里见过灯笼?”

“我们生活中都有什么样子灯笼?它们有什么不同?”

带着问题,幼儿开始了与家长一起的自主的调查与研究,自主了解中国人都是什么时候挂灯笼?在哪里挂灯笼?挂的什么样的灯笼?做灯笼的基本材料都有什么?并填写在调查表中带回幼儿园与同伴交流分享。

upfile

【教师反思】

孩子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逛庙会、观看视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灯笼的一些基本构造和历史,自主获得了相关灯笼的经验,促进了幼儿任务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也更激发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探究框架——打开看看

upfile

经过调查,有的幼儿带来了填画的满满的调查表,有的幼儿带来了真实的灯笼,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了完整、系统的认识与学习。

“宫灯有开关,掰到这边就亮了”。

“这是兔儿爷灯笼,是用纸做成的”。

“这是荷花灯,不仅可以挂起来还可以飘在水面上”。

“这是六面体灯笼,上面还有云纹,代表祥和,不一样的图案有不一样的寓意”。幼儿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的材料对灯笼进行近距离的“探究”。在观察中他们自主选择了需要的材料。通过亲身观察、触摸、测量、记录,获得了灯笼的丰富的经验。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宫灯是有对称面的,它上面的图案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纱灯的形状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走马灯有菱形,三角体,六面体、八面体等等。

【教师反思】

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再满足于观察事物的表面,而是更喜欢探究物体的内在“秘密”。在探究灯笼的过程中,孩子们把灯笼拆开,这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应鼓励和提升孩子们的学习精神,根据孩子们的发现进一步引导孩子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设计建模——从平面到立体

经过深入的认知,幼儿对灯笼的种类、结构、图案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班级里幼儿带的灯笼也越来越多,造型奇异、丰富多彩,进一步引发了幼儿对灯笼的热情,因此,幼儿也纷纷想设计自己喜欢的灯笼。

upfile

“我想设计四面体的灯笼”。

“我想设计三面体的灯笼”。

“我想设计圆柱体的灯笼”。

“我想设计兔儿爷灯笼”。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了他们的设计图。

制作创造——我学做灯笼

直接依据自己的平面设计开展制作,对于孩子的挑战性太大了。于是老师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图纸进行了建模,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形象化,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数、量、形等空间认知能力,更促进了幼儿探究好奇心、坚持探究的品质以及同伴交流分享能力,为下一步作做好了铺垫。比如在操作中幼儿发现不同类型的灯笼他们的架构特点,不同数量的支架能创造出不同造型的灯笼。

upfile

在操作中他们发现同样是三面体有的需要6根棍,有的需要9根棍,正方体需要等长的12根木棍,长方体需要4根均长的长木棍8根均长的短木棍或8根均长的长木棍4根均长的短木,他们的数量都是12,在这个动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量的应用学习。

【教师反思】

《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在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的关系中,应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能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简单表示数量的关系,孩子们在操作和记录的过程中,发展了动手能力、数的点数能力,这些在平时的数学活动是不能同时完成的。《指南》中还指出大班的幼儿在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中应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为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为幼小衔接做好了准备。

集思广益——收集材料

每位幼儿都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灯笼,于是开始了制作,但是用什么材料做呢?去哪里找材料?这个问题引发了幼儿的讨论。

“我带来的灯笼是用筷子做的,我们可以找一些筷子来做。”

“我们班没有那么多的筷子,我觉得用树枝也可以。”

粿粿和丫丫也同意壮壮的想法,于是他们开始在幼儿园寻找树枝。

upfile

通过大家的努力,师幼一起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制作材料及工具,孩子们经过讨论最后也确定用树枝做灯笼的主体材料,然而制作灯笼可以用什么方式又引发了幼儿的争议。“用胶布把树枝粘起来,然后再用布围一圈就制作好了。”“我觉得可以用胶枪,再用布围一圈,这样更牢。”“我们班美工区有扭扭棒,这个不是更方便吗?”

【教师反思】

通过学习,孩子们已经对做灯笼有了很大的兴趣,但是做和想象还是有差距的,我们教师应该满足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动手实践,让幼儿在操作中来证实他们的猜测与想象,给予充足的物质保障。

初次尝试——失败

讨论:在操作的过程中你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我的锯子好像不管用,锯不动木棍。”

“我的木棍老是跑来跑去,我半天都没有锯断。”

“我锯出来的木棍他们的头都不一样,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椭圆形的。”

upfile

解决办法:“我觉得要用差不多一样粗的木棍。”

“你们看可以把木棍放在一个高点的地方,比如说小椅子,一只脚踩着,一只手扶着,然后沿同一个方向用力。”

壮壮也学着他的样子,果然很好用。

【教师反思】

通过多次尝试幼儿发现锯子的使用方向、角度、力度都很重要。当锯子正对木棍时,切出来的是圆形,斜对木棍时切出来的是椭圆形。锯的过程中手脚并用齐用力,锯子沿同一个方向用力,这样锯出来的木棍才能又快又省力。孩子们在操作、体验中习得经验,这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也符合《纲要》中的要求。

再次尝试——失败

再次讨论:你在这个环节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upfile

“我一个人老是记不清需要锯的木头的长度,每次都需要重新测量。”

“我在打胶的时候,我的手不够用的。”

“地上的东西太多了,我分不清哪个是我的,哪个是小朋友的。”

“我发现我们的材料好像不管用,固定不住,做出来的灯笼造型不稳。”

解决办法:

1.我们可以提前想好需要的木头数量,再锯之前把他们都用尺子量好长度并做好标记,要不然下一次来还得重新测量。也可以照着我们的设计图,那个上面都有我们记录的数量。

2.一个人在进行组装的时候确实很麻烦,我们可以小组合作或是几个人合作,分工进行,最后大家一起组装。

3.大家可以隔得远点,把自己的材料放好,要不然挤在一起也很危险,要是绊倒了会很疼,而且用那个胶枪也得小心一点,隔得远点。

【教师反思】

制作过程中,小小建造师解决每一个问题的同时,就是积累力学、数学、工程学的直接感知经验的过程,在不断尝试错误、分析自身行动、改进计划过程中,不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创造的成功感。第二次尝试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掌握灯笼的内部结构造型,在实施的过程中放手给予幼儿更多的探究的机会。

第三次尝试——成功

幼儿从独立制作慢慢成了相互合作,有测量速度快的去测量木棍;有锯子使用灵活的去锯木棍;有合作打胶枪的;有后期装饰的;幼儿在互相配合下,第三次尝试,灯笼初具雏形。

upfile

【教师反思】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高潮,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木棍的数量、布的长度、灯笼的大小;能运用不一样的材料测量木棍之间的间距、灯笼的高度和宽度,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在灯笼制作中掌握棍子交叉重叠造型、并横竖垂直式造型的方法,在制作圆柱灯笼的过程中,教师也鼓励幼儿探索尝试,他们发现圆的均等分更容易让灯笼立起来。

美化灯笼,渗透文化

经过孩子们的努力,灯笼的框架完成啦。在欣赏大家制作的灯笼雏形时,大家又讨论起来。

“我们的灯笼都只有一个架不好看,我们可以给他穿上好看的衣服。”

“我觉得可以加一些装饰,那样就更好看了。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装饰更好看呢?我还没有想好,你们有好主意吗?”“那个过塑膜上面也可以画祥云,鱼等传统的东西,那样多有创造性。”“你看那些扎染的纸多好看,老师说扎染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如果把他们结合起来那一定很特别。”听了成成的话好几个小伙伴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upfile

经过商讨,幼儿决定各自选择喜欢的材料来装饰自己的灯笼,开始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

“我记得猜灯谜也很有趣,我们还可以设计灯谜给小朋友来猜,那一定很有趣味。”

于是美与文化并存的活动在孩子们中间又悄悄的开始了。

【教师反思】

幼儿通过本次STEM项目活动,在欣赏、制作灯笼过程中经历了丰富的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持续性过程。通过对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经历社会性建构形成新的经验。探索灯笼的外部形态美及其文化寓意、探究灯笼的内在数量关系和力学结构,形成自己喜欢的平面设计和立体建模规划。在将规划的内容付诸实践过程中,更是经历现实复杂问题的层层突破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合作、与教师共同协商互动过程中,坚持完成规划获得成功。过程中教师能充分尊重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始终把幼儿放在前面,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实践机会,这也是新时代幼儿教育的精神。

百家号
欢迎关注
百家号
抖音号
欢迎关注
抖音号
公众号
欢迎关注
公众号
视频号
欢迎关注
视频号
头条
欢迎关注
头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