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活动>教育科研
【优秀案例】“吵娃娃”和“静娃娃”
威海市荣成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编者按】:为推动我省学前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各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学前教育典型案例、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经研究,将面向各地市征集成熟材料,用于宣传推广。

一、活动背景

游戏后的分享是大四班孩子们最快乐和最喜欢的事情,每次他们都满脸洋溢着微笑,津津乐道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可今天的分享显得很特别,实验吧的孩子们脸上没有了微笑,分享时也是吞吞吐吐,失去了以往的激情。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们游戏时大吵大闹,严重影响到他人,提醒两次依然如此,最后只能“冰冻”结束游戏。

“吵”是这批孩子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一直令我头疼的事情,他们凑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教室里、厕所里、走廊上……吵的声音无孔不入。可哪些场合该说?哪些时候不该说?要怎样说?他们好像一点也不知道。我一直想寻找机会和孩子们谈谈,今天的时间来的刚刚好。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不一样的分享】

在几个孩子分享完自己的作品后,我像往常一样问着:“孩子们,今天的游戏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我发现实验吧里太吵啦!吵得我都不能专心地卖甜点了。”佳宝说。

“我听见实验吧里哈哈大笑,我看见玩具、棋子都丢在地上。”霏霏说。

“我也觉得实验吧里声音太大了,我在画皮影都听得清清楚楚,我不喜欢听,可我捂住耳朵也不行。”桐桐说。

我一边听着大家的问题,一边悄悄地观察着实验吧的那几个孩子,他们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只是眼神从这个小朋友身上移到了那个小朋友身上,可能是因为今天自己成了大家讨论的主角,所以听得格外认真。

【教师的思考】

此时,孩子们的问题都聚集在实验吧“吵”的问题上,今天实验吧里的孩子成了大家点评的对象。那实验吧就今天吵吗?活动室里就实验吧一个区域吵吗?单单就这几个孩子吵吗?当然不是。既然大家的兴趣都集中在“吵”上面,何不顺势将班级里“吵”的问题解决了。

【寻找“吵娃娃”】

主意已定,我将问题抛了出去,“大家都听到了实验吧里的吵声,那我们耳朵里的吵声都是从实验吧传出来的吗?还有哪些地方也有‘吵娃娃’呢?”问题一抛出,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

译文说:“不是,我在甜点屋也听到叽叽喳喳的声音。”

宝锋说:“对,甜点屋的老板卖东西时我觉得最吵,他的声音特别的大。”。

“艺术吧里也有吵的声音。”……

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不一会就在各个地方找出不同的“吵娃娃”(图1)

upfile

图1 孩子们表征的“吵娃娃”

【教师的思考】

看来,孩子们对于“吵”是有识别能力的,只是有时会因为自己身在其中没有发觉而已。那无处不在的“吵娃娃”究竟有哪些坏处呢?我决定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步讨论。

【“吵娃娃”的坏脾气】

随后,我提出了疑问:“小朋友找出了这么多的‘吵娃娃’,那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孩子们又有了自己的想法。(图2)

upfile

图2 孩子们表征的“吵娃娃”对大家的影响

【教师的思考】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越是棘手的问题越应该暴露出来,方便我们找出方法彻底解决。所以,我给孩子们提供“说”的机会,充分的说让他们最大化地了解“吵”的坏处与危害。整个过程不用老师说教,孩子们在“自己表达”和“倾听同伴”中,就会慢慢审视自己以往的言行,对与错,好与坏的辩证关系也会逐渐建立起来。

【没有朋友的“吵娃娃”】

晴晴在听着小伙伴的分享后说:“殷老师,‘吵娃娃’不好,我不喜欢他。”

“我也不喜欢。”

“我也是。”孩子们纷纷说到。

听到他们这样说,我马上问:“大家都不喜欢‘吵娃娃’,那他岂不是很孤单,一个朋友都没有。”

孩子们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图3)

upfile

图3 孩子们表征的没有朋友的“吵娃娃”

【教师的思考】

此时,我将“吵”的不良后果再一次推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明白失去朋友是没有快乐可言的。从孩子们的表征和讲述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有辨析言行好坏的能力。孩子们不喜欢“吵娃娃”,都喜欢“静娃娃”,这说明他们心中都有向好的一面!

相信,此时此刻,每个孩子心中的那颗“静娃娃”小种子都已经破土而出了,正等待着我们施以阳光雨露的滋养,长成参天大树。我决定用问题帮助孩子们将向好的一面慢慢扩大。

【“吵娃娃”是什么样子的】

我接着问:“孩子们,我们身边有没有“静娃娃”呢?“静娃娃”是什么样子的?”

嘉豪说:“‘静娃娃’就是安静的娃娃。”

俊博说:“‘静娃娃’就是不说话的娃娃。

先志说:“是的,是的,一句也不说。”

听到孩子们理解的“静娃娃”是这个样子的,我加入到他们的讨论:“‘静娃娃’必须不说话吗?不说话怎样交流呀?”(图4)

孩子们听我这样说,集体停顿了几秒,大智打破了安静,说:“‘静娃娃’也要说话的。

“他要怎样说呢?”我追问着。

永昊说:“‘静娃娃’要轻轻的说话,一点也不吵。”

“‘静娃娃’说甜甜的话,大家都喜欢他。”欣怿说。

景程说:“‘静娃娃’慢慢地说话,声音不小也不大,我们的耳朵听着很舒服。”

upfile

图4 师幼共同讨论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从孩子们的谈话中我知道他们明白要用“轻轻、甜甜、不大也不小”的声音交流。但只是一味枯燥地要求他们,似乎作用并不会很大。于是我找来了绘本《嗓门不是用来嚷嚷的》(图5),希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会合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

upfile

图5 绘本《嗓门不是用来嚷嚷的》

其实,孩子似乎天生就爱大喊大叫,那应该在什么地方和声细语?如何示意别人保持安静?什么时候又可以高声喊叫呢?绘本欣赏完,我又引导孩子们开始讨论:

“想想你会在什么地方轻声细语呢?”(图6)

“你会怎样提醒别人保持安静?”(图7)

“你可以在哪里大喊大叫?”(图8)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画出了自己的想法:

upfile

图6 我会在这里轻声细语

upfile

图7 我会这样提醒别人安静

upfile

图8 我在这里可以大声说话

【教师的思考】

看来,大家都知道在室内和公共场合要轻轻说话,但很多事情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一种好习惯的养成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适当的提醒。我也深深地知道,如果想让轻声讲话成为我班的常规,单靠几次练习和模仿是远远不够的,一不小心,将会前功尽弃。

怎么办呢?我再一次将问题抛给了孩子们,“怎样能让我们在室内一直轻声说话呢?”

【设计“静娃娃”】

孩子们又开始展开讨论:

易凡说:“画一个安静的标志告诉大家哪里要安静。”

坤芃说:“画一个‘静娃娃’的图案提醒大家要保持安静。”

孩子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

到底用安静的标志还是“静娃娃”提醒呢,

大家决定举手投票。安静标志11票,“静娃

娃”24票,“静娃娃”获胜。大家决定制作

“静娃娃”。(图9)

upfile

图9 举手表决

孩子们凑在一起,边商量边设计,不一会各组的方案就制定出来了。他们不但将自己组的“静娃娃”设计出来,还将需要的材料清楚地记录下来,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图10)

upfile

图10 分组制定“静娃娃”方案

方案设计好,孩子们就开始着手制作。他们分头准备材料,一会功夫各组的材料就收集到位。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是分工合作,有的做头,有的做身体,有的做手脚……就这样“静娃娃”在大家的相互配合中诞生啦!(图11)

upfile

图11 分组制作

每个“静娃娃”在孩子们心中都是美好的,制作完成,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给他找个位置,放在哪里呢?

俞然:“贴在最外面,这样我们一进区域就能看见。”

金阳:“我觉得就放在材料架上,大家都能看得见。”

有了想法,就要来验证一下,孩子们互相配合,边比量边找位置,就这样“静娃娃”在每个区里安了家。(图12)

upfile

图12 张贴“静娃娃”

【教师的思考】

幼儿的游戏经验是可以迁移的,在以前的游戏中孩子们有“为地摊展板找位置”的经验,所以这次他们都知道要找一个醒目的位置,这样人人都能看得清。到底大家找的位置合不合适呢?相信孩子们会慢慢地找出答案。让我们拭目以待!

【能移动的“静娃娃”】

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坐在一起分享着“静娃娃”的位置到底合不合适。

耔璇:“我今天玩的时候,看不到‘静娃娃’,小朋友站起来就把他遮住了。”

鸣啸:“我也是有的时候能看到,有的时候看不到。”

仁彭:“放在高一点的地方,这样我们进区里也不会遮住他。”

铭钰 :“要放在比我们个子高的地方。”

浩轩:“我觉得做个活动的,可以随时移动位置比较方便。”

孩子们互相讨论着,说着说着他们就有了答案,我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接着他们又开始着手为“静娃娃”找一个看得见的位置。有的找来纸箱做能移动的“静娃娃”,有的直接把“静娃娃”的位置提高……(图13)

upfile

图13 “静娃娃”的位置

【教师的思考】

在整个设计、制作、张贴“静娃娃”的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分工,互相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欣赏、鼓励、跟随他们,与其一起体验收获与成功的乐趣。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静娃娃”提醒着孩子们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渐帮其养成轻声讲话的好习惯。而这一规则的制定从提议到制作再到张贴,全程都是孩子们亲身参与的。相信,在这样自由自主的氛围中,孩子们会更加愿意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

【轻声说话从我做起】

漂亮的“静娃娃”有了新的家,吸引着很多的孩子围观,大家凑在一起边看边说:

晨鑫:“‘静娃娃’真好,我也要做个‘静娃娃’。”

怡晴:“漂亮的‘静娃娃’我好喜欢你。”

继淳:“有了‘静娃娃’,我的耳朵里再也不会有吵闹的声音啦。”

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喜爱之情,我马上提议:“孩子们,从现在开始我们都来做个‘静娃娃’吧!今后我要轻声说话,和别人交谈时就用我俩能听见的音量,坚决不打扰别人。”

听到我的话,孩子们也纷纷做起了自己的安静计划。(图14)

upfile

图14 孩子们做的安静计划

【教师的思考】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孩子,要求孩子轻声说话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轻声说话为切入点,教会孩子们尊重他人,教给孩子们一种优雅生活的姿态和习惯。发挥榜样的力量,轻声交谈,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

家长是我们教育工作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通过向家长发放《文明倡议书》(图15),让家长走进活动,建议他们作为孩子的首席文明引导者,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带动孩子。家园合力,让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upfile

图15 《文明倡议书》

【好玩的“传话”游戏】

很多时候,出现“吵”的现象,是因为大家都想说话,不愿意听别人讲话。“说”的能力孩子们有了,那“听”的能力呢?基于这一点,我和孩子们玩了有趣的“传话”游戏。(图16)

upfile

图16 “传话”游戏

【教师的思考】

好玩的“传话”游戏从简单的词到有难度的句逐渐深入,孩子们认真倾听、轻声传话,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亲身体验到与同伴轻声交流的乐趣,还增长了词汇量,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了有意识地听,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争做“诚信小宝贝”】

我班每一位孩子都有一个诚信存折,只要他们的服务得到客人的肯定,都可以盖上一枚诚信印章。

一次分享活动,大智说:“殷老师,我觉得在区域里轻声说话也是文明的行为,也可以得到小印章,我今天就是轻声地玩。”“我也是、我也是”他的提议马上得到同伴的响应。我顺势为他们盖上一枚印章,并问:“孩子们,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文明的,也可以盖上诚信印章呢?”孩子们又热情洋溢地谈论起来:(图17)

upfile

图17 孩子们表征的文明行为

【教师的思考】

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对幼儿诚实守信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孩子们正在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情绪也极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用争做诚信宝贝活动来引导孩子们文明交谈、礼貌做事,帮助其养成轻声交流的好习惯,做一个文明交谈者,这正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

轻声说话,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修养。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对文明的探究却是永不止步的。把轻声说话作为一种文明的社交礼仪,践行到教学和生活活动中,我想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常抓不懈的。今后,我们还将带领孩子们继续探索更多的文明行为规范,使其终身受益。

【教师小结】

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调皮、淘气、开朗、活泼,自控能力差,习惯大声喧哗和跑闹。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每天都会面对闹哄哄的声音。想要孩子们安静下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大四班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保持安静刚开始选择了比幼儿声音还高的吼声,对幼儿发号施令,但这种方法效果只是一时的,往往只能震慑几分钟。一旦老师不注意,教室里又会是吵闹声一片。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觉得要改掉孩子们的吵闹毛病,还需从他们自身做起,外因再强大也只是起辅助作用,内因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三位老师决定沉下心来带领孩子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有老师、家长以及他们身边的人。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人终身受益,我们用这样的生活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亲自体验文明的益处,用教师和父母的榜样打造孩子们内在的世界,并吸引他们向更加美妙和宽广的外在世界奔跑,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规矩、修养心性、健康成长!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特点:本活动是在抓住幼儿的共性问题和兴趣点生成的,教师遵循幼儿本位的原则,让其做活动的主人,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整个活动中,教师追随幼儿的意愿,用问题引导其思考和探索吵与静的区别。孩子们亲身感知班级由吵到静的改变,体验到伙伴间的交往由吵闹到文明的变化。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以提高。

价值:

自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的活动室逐渐从闹哄哄到井然有序,孩子们从开始的吵喳喳到现在的轻声交谈,老师也从刚开始的心情浮躁走到现在的轻声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有老师、家长以及他们身边的人。由小活动引发大课程,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践行到幼儿园教学和生活活动中,让幼儿终身受益。

威海市荣成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殷晓菲,李佳裕)

百家号
欢迎关注
百家号
抖音号
欢迎关注
抖音号
公众号
欢迎关注
公众号
视频号
欢迎关注
视频号
头条
欢迎关注
头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