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市县动态
食育课程 | “食”光有你,“参”情拥抱——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幼儿园



编者按:为推动我省学前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各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学前教育典型案例、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经研究,将面向各地市征集成熟材料,用于宣传推广。

课程起源

在晨谈活动中,孩子们分享了假期趣事,唐一奡小朋友说自己在家里帮妈妈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自豪地说帮妈妈扫地、擦桌子、打包海参,小朋友听到海参一下子有了兴趣,引起了孩子们对海参的讨论,“海参好多刺啊”“海参身上滑溜溜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紧接着我们与海参的探讨就这样开始啦!

幼儿讨论:

唐一奡:我见过海参身上有很多的刺,是黑色的。臧念鸿:我见过的海参是灰色的,身上的刺有点扎手还有盐。朱益轩:我摸着它的身上滑溜溜的,比我的手都大。

这时,一个小朋友问海参生活在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查阅资料,了解到海参习惯生活在海底的岩石下、细沙中,以及海藻繁茂、波浪静稳的海水中。

一、多感官——“我”的样子

孩子们知道了海参的生长环境后,对它更加地感兴趣了,第二天老师带来了干海参,孩子们在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中,感受干的海参摸起来是硬硬的,闻起来有海腥味。孩子们在看干海参的时候一边摸海参,一边相互交流着。听一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吧!


臧念鸿:晒干的海参是硬硬的,闻着有大海的味道。

唐一奡:刺有点扎手,上面的刺是小小的,两边的刺是大大的。

朱益轩:我发现了小小的口口,像是嘴巴。但是它没有牙齿。



那么海参到底有没有头、牙齿和嘴巴呢?为了满足孩子们对海参的探究欲望,我们一起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答案,海参有头部,海参头部有一个呈菜花形状的东西,黑黑的硬硬的就是沙嘴。海参有沙牙,就在海参的头部。

看完海参的身体结构后,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依然很高涨,便开始了更深的研究。


二、亲体验——“我”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唐一奡说:为什么我见过的海参是软软的呢?臧念鸿说:这个是干海参,那我们怎样让海参变软呢?朱益轩说:把海参泡在水里就变软了,那让我们试一试吧!

为了验证海参是不是泡在水里就能变软,孩子们上网搜集了泡发海参的资料进行学习,接着孩子们开始操作起来。  

泡发方法:

首先准备一个没有油的器具和矿泉水,唐一奡把海参放进器具中,加入矿泉水直到没过海参,我们把海参放到了低温的环境中进行泡发。



第二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看海参泡了一天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变大啊,或者是变小了、变软了,还是没有变化呢?这时孩子们把观察到的变化进行了分享。

焦歆悦:他都变大了,变大了是不是就变软了呢。

唐一奡:不如我们拿出来摸摸不就知道了。

刘子琪:摸起来刺有点软了,但身体还有一点硬。

唐一奡:这些海参我们还应该继续泡水,我们要把之前的水倒掉重新加入新的矿泉水,这时孩子们开始行动起来了。



经过3天的泡发,海参摸起来软软的,孩子们开始煮海参的过程,水开后,将海参下锅,保持沸腾小火煮50分钟,或者1个小时。煮好后的海参捞出来,直接放到冷水里、水的温度要低,泡24小时后(早晚勤换水),海参就会长大。



第4天孩子们将海参顺着海参开口的方向将海参前端的沙嘴去掉,纵向将海参从中间剪开,再用清水把海参的内部清洗干净。泡发完成后,孩子们认真地把泡发海参的过程记录了下来。



三、享收获——“我”的美食

孩子们泡发海参后,兴奋的有点坐不住了,这些美味的海参可以做出哪些好吃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启了制作海参美食之旅。



孩子们第一次制作了自己喜欢的美食,选食材--清洗--制作--品尝,体验制作美食的乐趣。



第二天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美食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分享,通过这次的制作海参美食,让孩子们对海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分享时,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四、拓知识——“我”的作用

在图书区孩子们发现了一本关于海参的图画书《海参的冷知识》,通过阅读让孩子们知道了海参的独特技能,它可以分身再生、寿命很长等,这让孩子们对海参更加感兴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在晨间活动中,孩子们自发地来到美工区,将图画书故事画了出来,在兴趣的感染下,幼儿常常有自己的创作梦想和思维火花,以自己的方式制作图画书,将自己心中最神奇的海参画自制成一本本珍爱的图画书,体会探究与制作的乐趣。

总结与提升: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广阔的教室,赋予孩子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的幼儿园地处黄渤海,大多数的孩子生活在海边。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大班的孩子对海参的生活和生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能主动探索,在活动中,孩子们一起讨论海参的生活环境,泡发过程。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我们也是时刻追随着幼儿的兴趣。

一、巧用自然资源,促进幼儿的学习

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它将万事万物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摸、去发现、去探索。他们从兴趣到探索,从认识到行动,让课程真正“活”起来。小小的海参,不一样的体验。教育的意义是在生活、自然中成长,从生活出发,从自然入手,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跟随着幼儿一同成长。从中学会观察、了解幼儿的经验与需要,懂得放手,相信孩子们的力量,学会倾听幼儿的对话,及时捕捉到生成的契机。

二、相信幼儿,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之处都存在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与幼儿日常互动中应有的专业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试着学会放手转变身份。一个个鲜活的学习和发展的故事,让我们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开展“海参”主题之旅中,我们始终以孩子的兴趣点为主线,围绕着海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亲历实践中满足好奇心,激发操作兴趣,积极投入其中。在逐步深化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帮助孩子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

本文来源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幼儿园(陈晓彤)




百家号
欢迎关注
百家号
抖音号
欢迎关注
抖音号
公众号
欢迎关注
公众号
视频号
欢迎关注
视频号
头条
欢迎关注
头条
返回顶部